湛兮,似或存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这种说道理,而实不知的,称为口头禅,也就是嘴上谈禅,心里烦恼丛生。

这种口头禅的行为,如果仔细说,好比一个人跟你说天道无情,不应该在意生死,要杀你的时候,你应该告诉他,如果真的不在意生死,不应该来杀人,应该找个楼跳下去,不然就是口头禅。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古人说江河奔海,而海不增不减,所以说海中有一个眼,叫归墟,流入海的海水海水都灌入进去了,所以不增不减。

这里说道就好像如此,空虚而佣不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宗有开始的意思,渊则是深远,深远,好似万物皆从里而出。

这里用了一个似,这个似字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似,那就不对了,因为那就是可道之道了,似,是好像的意思。

佛教讲佛的时候,称佛有十种名号,其中之一叫如来。

我们看西游记都知道如来佛祖,但实际上如来和佛一样,都是佛的名号之一,而非一个特指的名词。

如来这个词,乍一看其实不容易理解,这个如来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如实而来的意思。“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另一个是法身的说法,金刚经里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是好像的意思。

如来就是好像来了。那到底来没来呢?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来。

这就很妙了,和刚刚道德经里的“似”一样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一句的或,第二句的似,这两个用的非常妙,妙不可言,不可说的妙。

说回来,这一句话又是在阴阳里来说,道好似一个永远装不满的杯子,又好似出生万物的宗祖。

但又空虚而不实,非实非虚,这是初说道,但实际上更让人一头雾水,然后老子就接着说了。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挫是锉,有消磨的意思,消磨其锐,锐有尖和锋的意思,把尖锐消磨平整。

纷有乱的意思,但是纷又指多,所以纷往往是多且乱的状态,解其纷杂。

这同样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但是不同的是,又好像没有分出阴阳一样。

取得是中和的意味,把对立消弭,把纷杂和解。

调和使光芒隐蔽,同而不显于尘中。

这一句非常不好翻译,因为字面的意思很多,但还是在对立与统一上来说的,或者说是在描述道的独特位置,斩去两边,又涵摄两边。这是一种很玄妙的状态,楼主没办法将其完全的阐述出来,只能说个大概。

湛兮,似或存

湛,主要是指清澈而深沉,就好像一潭清水,清澈见底,明明很深,但又好像完全没有阻碍视线,好像存在在那里。

似有,但是又不见其样。

这里对道做了一个很玄妙的指代,道如同一只杯子,但又永远不会盈满,空虚,又好像万物皆从其出,没有尖锐与其他对立,没有纷乱而无所混杂,没有昭彰的光芒,好似与万物同一,似有却不可见不可琢磨。

我不知道道从何而来,只知道在帝之先。

这个帝,现在多解为天帝,其实没什么不对,但是现代人来说,其实是无法理解这个天帝是什么样的存在的。

受西游记和民间认识的影响,大家认为天帝多是认为像皇帝一样,发号施令,统治三界,甚至还有个老婆叫王母娘娘。

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异人假带的错解,在道教里,称为玉帝,玉帝是三界六道一切祸福的掌管者,但这个掌管不是统治,是顺道所行,在道教,道的化身是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此一劫化身盘古开天辟地,而三清中的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也是元始天尊之化,创造世界,为宇宙制定秩序。

三清是道的化现,玉帝遵道而统御万物,但是和道德经里的帝,其实都不完全一样。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

在远古时期,皇和帝都是神的名号,我们现在说三皇五帝,都是盘古之后,统御天地的神,当然秦始皇之后,皇帝这个词就指人了,不过皇帝这个人,是代天巡狩统御万民的,外国还是君权神授,中国的皇帝直接就是神了,道教要行罗天大醮还要帝王主持,张天师统天下道教事还要皇帝封,皇帝的诏通行天地,所以甚至可以封神啥的。

据说宋朝国运不昌,很快就玩完,就是因为封神太多,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是在古代皇帝也是带神性的。

更早的时候,皇和帝直接就是神,帝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花蒂一样的,有生万物的意思,而在那时还没有盘古一说。

所以现在翻译成天帝,是远古时候那个生生万物的帝,也是统御一切的,在后来儒家兴起,认为帝是德的具现,也可以说是德的极点。

而老子这里讲,我不知道道是从何而来,但是在帝之前。也可以说是万物之前。

老子在这里第一次开始形容道。道什么样呢?

好像是空虚的,或者说像个杯子一样,但是每当发挥作用的时候,又好像不会满。

马王堆版:“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冲通盅。

之所以贴后一段,其实最重要的是在盅这个字上。

盅从字可以看出,是一种类似杯子的意思,而在这里指空虚。

吃粗茶淡饭可以充饥,吃鱼翅海参也是为了充饥,吃七分饱足以维持人体所需,但是人又追求暴饮暴食。

贪图滋味,贪图五味之口爽,这种追寻是无止境的,就像吃活猴脑那些一样,人心一旦放逸就是祸根,祸莫大于不知足。

而人知足,则无知无欲,无所羁绊,反倒是最快乐和逍遥的,那时,一二的聪辩巧智也不会影响。

如果说前面,还是在阴阳和有无间破见,打转转,那么到这一句,就开始指道了,老子里没有明确的说道是什么,但是开始模糊的指代,这么一个东西

为了更全面,我还是发一下几个古版的。

其实真正的空,是无住生心,知道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成,吃肉对于普通人是贪图口腹之欲,对于空来说,则非是从欲开始。

差别在于,贪图口腹之欲而假空性,会选择喜欢的,而摒弃厌恶的,而空性则无有喜厌,吃山珍海味和吃草根树木并无区别,但是凡人只要好的而拒绝坏的。

其实很多人对道家最大的一个错解,就是认为道家说的道法自然,顺应本心,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用遵循规律。

以前看一本小说,里面讲修仙就是为了修成仙以后再来享受。。。。

实其腹,粗解就是吃饱饭,如果饭都吃不饱,那就死了,就说不上其他的了,所以要吃饱饭,但是又不能有太多过剩的欲望。

生存是根本,人类因为生存而聚,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最简单的生存,还要追求生活,而追求生活,就会有高低,有得失,如此则有种种痛苦,种种纷争。

如果这么解,那就实在是谬误之过了,人的欲望可以说是生物的生存本能,从自然的角度来说,这只是属于生命的一部分,远非所谓的天性。

而无所羁畔,不是让人无所顾忌,无所羁畔是得失皆忘,不在意失,也不在意得。

但如果在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出现问题,就像说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样,认为佛教说四大皆空,所以可以不守戒律,甚至还觉得这是自己境界高。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

这一句,其实如果理解了前面的,这里也不用逐字逐句的解释了。

虚其心,主要指过剩的欲望,之前说的万恶淫为首,这里的虚其心,便是使人断绝过剩的欲望。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