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当然这里不是说新思想不对,西学东进,思想革命是必然,一尘不变的东西是死物,唯有融汇,进步,才能前进,才能长久的传承,否则就必然落后。

不过南怀瑾形容新文化的时候,说的也不错,他说那时候,就像给婴儿倒洗澡水,结果把婴儿一并倒出去了,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新思想,或者科学的发展,是僵滞的,是不知变通,不能容纳其他文化和传统的,那这并非科学,也非新思想,而是另一种终究会被淘汰的东西。

现代人的反抗是因为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而古人并非如此,古人追求的是生存,老子后面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真正让人可以不顾一切的反抗,其实不是太多高尚的情操,就是活不下去了,陈胜吴广是因为误了时间要被杀头,进退皆死,不如一搏。

人类社会的开端,其实就是放弃自由而选择合作。

人类本身是动物,自然的法则是最自由也最平等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和繁衍,前者是个体的延续,后者是种族的延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但是人类不同,人类从蛮荒开始走向文明,最初的目的就是抱团取暖,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自由来求取一个更稳定的环境,建立了最初的秩序。

换句话说,人类为了生存而建立秩序,秩序保证个体和种族的延续,满足人最基础的需求,生存和安全感。

也就是说在威胁生存以前,人类会选择最大限度的妥协,所以人类社会的开端是奴隶制,奴隶制野蛮,但也比野兽要好,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逐渐有能力承载更多的自由,社会体系开始进步,但是一旦达到极点又会威胁生存,又重新洗牌。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人类能对秩序或者说稳定妥协多少。

不自由,毋宁死毕竟是少数人,而这种为尊严和人格舍弃生命这种最初需求的表征,已经是人类进步到一个超出野兽的特征,这种人可以说是君子。

所以如果依常理来解读,老子的这句经典,也可以说是让人为了秩序而做妥协,就像孔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一样,对于社会的整体,芸芸众生来说,活下去远比道德和尊严更重要。

但如果这样解读,道德经就产生了局限性,因为只适用于那个生产力还不足以让人产生对尊严更高的追求的时代,到了现代,那就可以舍弃了。

但是之前也说过,圣人之所以圣,是因为其超出时代的限制,拥有跨越时空限制的周遍的智慧,这种智慧才是圣所以圣的地方,如果没有这种智慧,哪怕飞天遁地,法力无边,也只是凡,也会有痛苦和烦恼。

那么如何跳出时代的局限来解读呢?

那么就要找出社会的共性来,所谓共性就是即使时间变迁,但人们不变的那些追求,这种追求有美好的,我们说梦想,理想,对爱情,对尊严的追求,这是无尽的,自人类有社会以来便是如此。

还有反面的,比如生存,比如欲望,又比如嫉妒与贪着,这些东西也是不论时间怎么变迁,都会存在于人们心里的。

而老子的这一段,也可以看作是从这里开始说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首先要解的就是民这个字,这个字如果单独的理解为平民,那就无法通用了,因为把贵族排除在了这之外,而实际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老子也知道,贵族并非长久的,贵族王侯也只是人类社会某一个时期的产物,是非恒的。

也就是说这个民,其实适用的是所有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所有的人,都应该遵守。

换句话说,想让人无争,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不尚贤。

什么是不尚贤?就是不要给人一个过多荣耀和虚妄的目标。

这个目标会引起人心的贪欲,那么为了争夺就会起纷争。

就拿皇帝来说,在古人来看,皇帝是一种权利的象征,权利是人人皆欲求的,所以人人都想当皇帝。

而到了现代,我们开始提倡平等,所谓平等,皇帝就变成了一种责任,扫大街的是一种责任,当皇帝也是一种责任。

这世上不能人人都是皇帝而没有农民,没有扫大街的,一定是都有,社会才是完整的。

之前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不知其存在,而各安其能,各自做各自正确的事,社会的运转才是良性的。

好比前段时间的高考,百万人挤独木桥,之所以这么多人去高考,认为这可以改命命运,那正是因为我们把大学生放在了贤的位置上,认为上了大学,高人一头,又或者认为,更好找工作,

在农村,有一个大学生,那都是要摆席宴请全村的大事,金榜题名,人生得意。

而这样,就忽略了学习的本意,大学生其实更侧重研究的方向,为了科学的真理而前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开蒙,是解惑,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和辅助学习,但是现在考试变成了目的,学习成为了考试通过的阶梯。

这样就会引起争执,尤其是容易引起人们盲目的追寻,甚至不知自己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楼主这里不是否认这些选拔模式,因为这是社会这个时期所必需的,即使老子来了,也不能改变这一切,理想的社会只能是理想,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

古人推崇道德的完人,就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例子,虚妄因此而生,庄子里驳斥礼法,多也是指这些虚妄,窃国者侯,窃铢者盗,看起来颇为讽刺。

二十四孝里很多故事,比如说杀了儿子为了供养母亲,又好比为了贞节而自尽的烈女,这些都是因为在一个大的社会目标下,所区分出的贤与盗。

又好比之前说的,孝经里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三日而食,守孝三年,等等理论,被后人认为,好像不守孝三年,就有了道德的污点,而忽略是为人之本意,这种以外在行为为唯一准则的情况,往往就是过度尚贤带来的恶果,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小聪明而带来的诈巧。

但是说回来,这些也是必须的,因为伪装已经出现,再感叹也无济于事,而且人心隔肚皮,不用这些表面的东西来检验,又怎么知道这个人到底如何?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一句相比前句,就更好理解了。

金银值钱,实际上在古代,没有精细工业化的时候,金银除了装饰,并无他用,但是人类赋予了它们社会学的价值,使其贵,那么人就对其产生了贪心。

像是古董收藏与造假,郁金香效应,这些投机的活动,都是贵难得之货所带来的盗心,盗不止指偷盗,还指人们想要走捷径的心。

而这种想走捷径的偷心,会助长人心的不满与纷争。

但是同样话说回来,社会学有自己的价值,除非有一天生产力几乎无限,人人想要什么都可以获得的时候,大概才能真正的生起平等吧。

这个如果往思想靠,你要说这是愚民,使人民老实的被统治,这也没什么不对,可以这么解释。

不过深化来想,这种反抗就一定是对的吗?换句话说,反抗的目的是什么?

而这不同,就会影响看世界的方法,同样也会影响读经的方法。

不尚贤,使民不争。

其实这很容易解释,有点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就是说不推崇贤能,令民众不起争执。

我还记得两年前,有个朋友来问我,说这一句他们的历史老师讲课的时候,着重批判,认为这是愚民,是让人被统治者奴役。

其实这不仅是现代人的说法,早在古代,儒家的子弟就曾经撰文批判过,儒家自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所谓私学,就是开平民之教学,在那之前,读书学习是贵族的特权,而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所以孔子在此后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因为他创造了理论上的下与上的通道,此后开科举选贤举能,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不过这些并非重点,老子中这段经典,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不过就和之前说的一样,对经典的解读,一定会受时代的制约,这种制约一定会带有时代的特色,就好比古人的忠孝观和现代的自由思想的对峙。

其实很多时候,这些观念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很难说哪一种观念是绝对正确的,所谓的自由,也绝非是真正的脱离影响是思想,仅仅是说基点不同。

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传教士的往来,孔子的学说西传,有一部央视纪录片叫《纽带》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

当时在欧洲还是以教会为统治和思想禁锢,而作为思想启蒙的伏尔泰等人,曾以孔子的思想作为武器,认为这是伦理和道德的曙光,甚至对孔子顶礼膜拜,几百年后,反过来,国人以西学来驳儒家,倒是像极了一个轮回。

在之后的政治中,除了皇帝是血缘传承,其他的官僚都不是世袭,世袭的贵族往往只有地位和封赏,而官员则是实行轮替的,这个轮替便是选贤而来,也可以说是精英政治。

而这种社会结构,促使了平民的上升通道,虽然同样会衍生出很多的迂腐和社会固化,但是在那个时代,这确实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方式,甚至伏尔泰也对此推崇备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

如果说第一章是诠经之所处,第二章从有无而破见,那么第三章,就开始涉及到社会的基础,而这一章,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曾引起轩然大波,被人争论。

相比起来,反倒是道家的经典,尤其是这第三章所讲的内容,更像是愚弄让人洗脑的内容。

其实说起来也挺好玩的,自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兴起以后,国人对儒家多为贬低,喜好传统文化的,开始推崇道墨法等家,也有认为宗教愚人的,但实际上真正了解的,就会发现这些无解多过了解,在这里不详述,以后或许会说到。

而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儒家代表的是思想与进步,能被称为大儒之人,往往都是忧国忧民的代表,尤其看不起佛道之类,认为其难免愚弄百姓,搬弄精神。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自持其能,自居其功,因为这样,所以无得,无所得,则无所失,无所亲,则无所痛。

没有了对立,则天道才大公,才均平。如此,才是自然。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