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

万物皆易,唯易不易,变化无非是始终,众生无非是生死,而生与死互为其根,我们以人来定论生,就会觉得生后才死,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实际上学过物理学的都知道,一直在太阳的作用下西归,只是人不可见。

在这里徼是归终,又是开始,所以要以有欲观之,因为无欲是看不到始终也看不到生灭的,唯有有欲,或者说唯有有才能见到生灭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端倪与界限。

所以老子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而异名,就好像一件金器,现在打成镯子,明天打成项坠,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实际上都是金子。

如果要学习八字命理,肯定会学几本命理书,渊海子平,子平真诠,滴天髓,三命通会,尤其是前三本,几乎是必修,子平真诠开头即说。

天地之间,一炁而已,惟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

后面会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里先说了点,怎么生,便是如此,天地本一气,动为阳,静为阴,动之初为少阳,动之末为老阳,静之初为少阴,静之末为太阴。动极则静,静极生动。

有无亦是如此,好比一个圆圈,圆圈有始终吗?圆圈有高低吗?

圆圈的任何一点都是起,任何一点又同时是终。

所谓周易的周,取得便是这圆转。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什么?古人说玄是黑色,黑是天的颜色,夜晚时候,天色黑,地色黄,天地玄黄,在一片深邃的黑暗中,漫天的星辰点缀周游,似有边,似无际,似动似静,不知其存,不知其灭,玄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不可测,不可言,不可捉摸,不可测度,玄妙之无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是通行本的第二段,这一段的古今分歧,其实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前面那一句,我再发一下马王堆出土版帛书和郭店楚墓的版本。

马王堆版本: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郭店楚墓: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这三者,后面的意思大多相同,不深究,但是开头的意思,却是相去甚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通行本的解释,大多是,天下都知的美,是因为与丑相对,都知道的善,是因为不善。

这种解读,主要是贴近唯物辩证观,其实这种解释很贴合后面的内容。

但是和马王堆与郭店版的文字好像又有冲突。

一般来说还有一种翻译,就是说,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反倒是恶的,都知道善的东西,那样是不善的。

这两种解释,相近,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了,前者的对比还好,后者的内容,则有些反人类了,但是这种独特,往往是最为人喜欢的。

因为剑走偏锋的解读,往往会让人觉得自己更贴近真相,所以解庄子的时候也这样,解老子的时候也这样,颇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

这样解,可以给经典带来一定的独特见解,但是总的来说,却是不对的,不对的不是解的内容,而是这种解读的方法。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你否认一切现行的认知,而重立一个你认为绝对正确的认知,那么请问,你如何来证明这个认知本身的正确性?换句话说,这个独立竖起的认知,是不可证伪而置于绝对正确的。

就像解读这经文一样,我可以说天下人的认知都不对,是因为世人迷惘,我知,是因为我的境界在天下人之上。

当把自己放在一个绝对的位置上的时候,往往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进步,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地步,但是当事人本身往往是不自知的,反而生出自大的心。

如果要摒弃这种解释,那么该怎么来看待这一句呢?

其实我是赞同两种解法的,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一样,经典的解读不能单纯用言语和逻辑去理解,也没有一个绝对贴近真实的答案,所谓的答案都是在不同的时期,顺应那个时代而出现的解读,脱离时代本身,那种解读就可能出现偏漏,也就是说每一种解读都是对的,只是用的时间不同。

这样来想,其实很多东西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矛盾本身并不存在,带来矛盾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交错,就好比现代人担心飞机误点,而老子绝对不会告诉你飞机误点怎么办。

而往往各种解读,都是以这个时代或眼前的眼光去看整个历史长河里的所有东西,那么局限性就因此而出现,对错也就因此而出现。

而这种观念,衍生下去,就可以说是美丑,善恶。

就拿善来说,我们现在的理解,善是善良的善,而道德经里用善的地方很多,但往往都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善良的善。

孔子说,智可及,愚不可及。庄子说呆若木鸡,这些本身作为褒义的词,到了现代,却开始有了贬义。

中国古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天下的太平,印度的古人追寻永恒的超脱,现代人和古希腊人追求自由,尊严,追求人类价值和正义的合法性合理性。

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时间,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与不同的追寻,而这些,却是在影响我们的判断的。也可以说是天下皆知的美,或许有一天会变成天下皆知的恶一样。好比裹小脚这种习俗,曾经风靡追求,现在则弃若敝履。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认为老子只是反对天下皆知的美或善,就是对的吗?

所谓圣人,必然是有超越时代的眼光,才可以称之为圣人,老子本身是否真的是圣人且不说,但是从历史的态度和经典的解读来说,我们是把老子放在圣的地位的,如此,就不能以凡人的眼光去看。

既然是超越时间的,那么老子的斯恶已,此其不善,又是指代的什么呢?是单指老子那个时期的天下之美,天下之善?还是所有时代的天下之美?天下之善?

如果是前者,那么和我们现代的天下之美与天下之善,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是后者,那么问题就会出现,老子的话失去了立足的点,因为不是因为理来反对的,而是以天下皆知这个标准来反对。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经典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解经的人解的也失去了意义,因为连你自己的话,也没有了固定的意义。

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宗教来说,老子的话,是在破见,换句话说,就是打破人固有思维的执障。

就好像庄子里也有很多这一类内容,比如说死生如昼夜,又好比说窃铢者盗,窃国者侯一样。

如果把这个具象化,那我想庄子也不用写书了,找个山崖跳下去不是更好?或者变成一个江洋大盗?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不能以常理的是非去理解,不是说庄子说生死平等,就是要厌生,也不是说窃铢者盗,窃国者侯就是要当大盗。

甚至可以说,庄子是在借盗的概念,来鄙夷那些争名逐利的诸侯。

也就是说庄子并未说盗是好的。

这么做是破除执见而已,人们会被固有的思维限制,往往认为小偷是人人喊打,而杀百万人的将军则是英雄,这是一种固有思维的局限。

跳开这个局限来看,就会发现,其实本质上并无不同,他们都在做相同的事,但是因为社会的概念赋予的含义不同,则出现了不同的位置,前者受人唾骂,后者为人尊崇。

而站在出世的角度来说,无比有更先,而万物终归于有,好像无是包含了有的,所以认为无高于有,就好像网络小说里,总是说混沌法则更牛,再喜欢佛道的朋友眼中,无欲,无情好像更加的高明,更加的值得追寻,比世俗的财富名利更加超脱。

而这是不是真的无欲呢?如果石头更好,人类又为何要思考呢?

生生之不息,念念之有续。

而无与有,本身也是这轮转,本是这妙与徼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楼主之前说,无和有并没有谁更高明,两者是对等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我们以人的角度来看,站在社会学和人类的角度来说,有比无更高明,因为有社会有秩序,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混沌无序和完整的秩序比,都应该知道谁先谁后,达尔文说,从简单到复杂。

在古文里徼是解为边界或端倪的意思,我在高中语文的选修里看到的解释也是如此,常有欲,以察觉道的端倪,或者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这种解释,其实也是对的,无论是从有欲还是从有来琢磨道的形象,都是可以的,但是和古人解经却又有所不同,古人的经里说的徼,是终极,是归处。

我倒是想起了盗笔,在盗笔里,三叔说他的想象,在青铜门里可以看到亡者的世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说了无欲和有欲,再来说无与有,其实就应该能理解了,因为无欲和有欲其实是站在人的角度来说的无与有,而站在自然的角度来说,置于无中,才可生妙相,置于有中,才可见造化。

这里以古文来说,易里讲,万物最大的规律,就是发展到了顶端就会变化,变化则通,不通呢,就死了,通了呢,就久了。

这句话用处广泛,概括起来就是,物极必反。不反呢就变成一个无限的虚值了。

其实对于人来说,终极,便是死,对万物来说,终极便是消亡,宇宙也不例外。

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这一句我打算着重来说,尹文子本身是黄老的著作,其中说了和道法术势有关的内容,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这里着重讲这一句,这一句的全文是这样的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

列子里也说,死也者,德之徼也。

河上公章句里也说徼,归也。

先说穷,穷在说文解字里讲穷,极也,又说穷,竟也。

但是这些其实都无法表示这个字的含义,易经里孔子说的倒是更贴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可以理解为极的意思,万物发展的顶端或底端,数学里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学过微积分,这里理解会更容易。

说了妙,那徼是什么?

我们现代的通行本,主要脱胎于王弼的译本,王弼在解释的时候如此说:“徼,归终也。”

尹文子大道上里说:“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