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强求什么时候,怎么去做又怎么是道呢?

所以我之前说,追求入世的,也有追求出世的,出与入仅仅是有无的相对,没有谁高于谁,往往我们觉得出世修行好像更高更清净,也有人觉得大隐隐于市才是高人,实际上都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谈不上谁高谁低,仅仅是需要什么,就好像感冒了吃感冒药,癌症了吃治疗癌症的药,你能说后者就比前者更高吗?

另外之前有人说动画里讲道家出自隐修之人,我是没有看到动画里有说的,但历史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汉书里讲“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这句话应该更接近历史事实,而且历史上的老子,家世应该是贵族的而他之前,严格来说是算不上道家的。

这里的道其实并非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那个绝对的形而上的道体,这里的道指的是道治的时代,古人多说崇古,像黄帝内经或者庄子里都有说,古之真人怎么怎么样,反正都是牛得不得了的。

而那个古之真人的年代,就是古人认为的道治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战争,也没有太多欲望,人与人相处非常纯粹,很和谐。

用马列来说,那个时代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事实上在农耕文明出现以前,确实是存在那样一个食物采集者的时代,有兴趣可以参看全球通史,这里不多说,之所以那个年代没有战争,人与人很纯粹,是因为那个时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人与人合作求取生存是最重要的,人们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自然谈不上其他的烦恼和需求。

易传里写:”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抱朴子也说”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道德经里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的时代,说的是两个地方,天天能听到对方鸡狗的叫声,但是这两个村里的人,从生至死,不会有一点交结。

这是道治的时代,也因为这样,所以没有过多的烦恼,也不会有人与人过多的纷争,这个时代好不好?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别说至老死不相往来,让你把手机丢掉几个小时都会让人魂不守舍了。至少现代人是接受不了的。

当然也可能有人对这种清静的生活抱以一种朦胧的美感和畅想,其实大多时候都是猎奇为主,我以前和道友去山里闭关,其实那种生活远没有想象的美好,除了要干很多事,非常累以外,一两个月没法洗澡,头发老长,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寂寞,那也是远非常人可以想象。更别说我们还有村民提供米和一些蔬菜,真要道治时代,不出去打猎,就吃不饱。

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个地方去体验下生活,一般来说三天之内会很新奇,到了一周就觉得有些烦躁了,到了一个月,那种种烦恼都起来了,终南山五千隐士,看起来很高雅,实际上受不了下山的,甚至跳崖自杀的很多,因为这并不是普通人可以体会的。

佛家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牢关不住关。”本参就是开悟了,不开悟,是不要随便住山隐居的,因为心性不够,根本受不住。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些疑问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问题吗?其实不是问题,道治时代的人真没有这些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后来的这些,所以赞叹那个时代,混沌未开,人不知有美丑善恶,但是一旦开了,那老子也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世界不可能再回到那个纯粹的时代。

当人的生产力逐渐提高,人口增长,人们进入农耕社会,而农耕时代是需要土地的,土地是不能带着走的,所以人们开始安定下来,开始聚居,这个时候为了协调,所以选出了首领,古代的礼器,斧和鼎,鼎是干什么的?就是煮肉的锅,还有一个礼器叫刘,繁体字的“劉”是这样的,书经里说“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这就是天子了。

也就是说早期的首领,就是一个纠合的人,但是这时候的首领是一种责任,而权利是不多的,同时因为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羁绊,道治时代,以家庭为集体,大家努力生存,迁徙,两边见了面也没有利益纠纷,打个招呼各奔前程,没有羁绊自然没有痛苦。

而有了土地,就有了羁绊,部落之间的发展,就会产生纷争,战争也因此而逐渐开始,伴随待的越来越久,人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近,如此就有了亲近,有了悲伤,有了祈祷风调雨顺,社会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个时代称为德治时代。

但是之前的时候,大家合作也就勉强吃饱,没有多余的,而伴随发展,多余的食物需要分,分多少了,分少又不公,也就是说总会有人得的多一些,一般这些就给了巫师或者首领。

而有了这种不公出现,就会有贪心随之而出,首领就从责任又带上了权力,此后,土地间的战争持续扩大,又会有胜负,有奴隶,那么阶级也应此而出。

但实际上,无论哪种读法,其实都有道理,都不错的,而且意思其实也一样的。

先说第二种,也就是通行本的解读,大道废,有仁义,这一句乍看,好像仁义是坏东西,但实际上并不能这么粗浅的理解,想要理解,就要先说什么是大道。

我之所以这里独独点出是通行本,是因为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在郭店楚墓发掘到的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老子版本中这句话是这样的“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没有标点符号的,每一句中间加了个焉,标点一改,就出现两种解读:“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第二种则是”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第一种解法基本上和通行本是两个意思,第二种解法就是通行本的解法,想来在汉以前,马王堆版本出现以前,流传下来的还是后一种读法。

再说另一个,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万物指什么呢?我们现在都说万事万物,好像万就是极致了,但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万并非最大的数,万物的万是有由来的。

易传里有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策是古代的一种算筹,用来计数的,在这里指的是卜筮用的蓍草。

乾归属阳,阳之数九,每一数有四种变化,四乘九是三十六,然后再乘六爻,共二百一十六。

说回到仁来,刚刚啰嗦那么多,其实都是在讲,道家并没有排斥和反对仁,但是道家对仁到底怎么看?其实是没有说到的。

道德经通行本里有这样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后面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后世禅宗有位德山宣鉴大师,说了一个佛偈“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基于这句话,所以我就不解释了,各位吧友可以自己解读,另外有兴趣深入的,可以看看佛家的五灯会元,很多机锋禅语,很有意思。

坤属于阴,阴之数六,同样有四种变化,乘六爻是一百四十四,两者合起来共三百六十,三百六十就是圆一周的度数,同时也是地球自转一周的度数,在这里乾之策和坤之策也和日照地球,带来的昼夜变化与冬夏变化有关,这里再说就涉及易了,和主题无关所以不多说了。

乾之策和坤之策,其数分别是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易有六十四卦,万物分阴阳,卦也是如此,六十四卦分为两个三十二卦,三十二乘二百一十六是六千九百一十二,三十二乘以一百四十四是四千六百零八。

这句话开头就说不仁,但是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本身就是仁或者说是进步,这里提到了刍狗,刍狗是古人拿来祭祀的东西,要知道在更早的时期,祭祀是使用活人祭祀的还有活人陪葬等等,而之后随着发展,在周礼建立的时候已经开始禁止这种行为,换用三牲祭祀,再后来出现了刍狗,代替三牲。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前者是乾,后者是坤,加在一起共一万一千五百二十,这个数字就是万物之数,从易来说,这就涵盖了所有了,所以我们总说万物都是在说这个万物之数。

而这个万物之中,是包含了天地进去的,后面那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说天地好像风箱一样,看似什么都没有,但却是鼓鼓囊囊的,好像装满了东西,一挤压,就会出现风。

这和前面的连在一起,其实表的是一种虚的意思,就是说天地与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相承的关系,但是天地和圣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不会刻意的去造作,而让万物自己运转,各安其位,那么万物就有序了。

后面说道家对仁义的看法,很多人是认为道家反对仁义的,实际上刚刚也说了,身为道家之祖的老子,自己都是管周礼的,而且还很欣然的传授给了孔子,如果老子真的认为礼是错误的,那我想他根本不会把礼传授给孔子吧,就好像如果你觉得有一个不好的东西,有人来找你要,你如果是一个好人的话,你是希望这个东西就在自己手里消失掉,还是传给他?

除非老子希望害孔子,才会把他认为不好的东西传给他,否则这样就违背逻辑了。

道德经里提到仁的地方很多,但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这一句的后一句是这样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这句话出名大概是因为《诛仙》这本小说,但毕竟小说还是不能拿来作数的。

阅读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