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选人才杨坚推行科举制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岷州刺史辛公义辛大人上任后,就下令将这些遗弃的病人抬到州府的议事大厅医治。”

“是啊,听说有时到了六月酷暑季节,病人多达几百人,整个于连厅堂和走廊里都挤满了病人。”

“辛大人自己也谁在厅堂里面,和这些病人同吃同住,昼夜看护,自己拿钱给这些病人请医买药。病人痊愈后,他派人把病人送回去,并在全州宣传,说大部分病是不会传染的,如果会互相传染,我早就死了。”

“但去年还是发生了苏威结党营私一案,牵涉官员上到六部尚书、下到县令竟然有一百多人,朕十分痛心,因此,朕必须要整顿吏治、选拔人才。”

“究竟如何实施,你们都说说吧。”

“陛下,开皇七年,陛下下诏在四十个州试行了科举制,每州选派三名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学子不问出身,只重视学问和品德,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入朝为官,而这批被选拔的学子,确实有德有才,在史部的考核中大都名列前茅。”韦世康奏报道。

“那个辛公义表现怎么样?”杨坚问道。

“陛下,辛公义是这批学子中的佼佼者,他先是被任命为尚书省驾部侍郎,负责皇宫御驾、御马等事务,后被外放,担任了岷州刺史,此人在岷州深受百姓爱戴,听说他刚刚下车上任,就先到岷州大狱审问犯人,十多天时间就把监狱里的所有陈案判决完毕,所有案件都能做到公正廉洁,陈案判决完成后,才回到岷州衙门的议政大厅受理新的案件。此人办事效率高,审理案件都是立即判决,如果有的案件白天处理不完,他就晚上审,没有审完他不回家休息。有人劝他说:“处理公事都有一定的程序,刺史大人又何必如此辛苦?”辛公义却说:“刺史乃一州之长,如果没有仁德,不能使百姓安定,怎么能把人拘禁在狱中而自己回家安然睡觉呢?””

“很好,我大隋就需要更多像辛公义这样真正为民做主的好官,韦爱卿,史部马上发出公文,升迁辛公义为并州刺史,正四品,让他去好好辅佐晋王。”

“臣遵旨。”

“看来科举制确实能选拔出人才,朕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科举制,以后每一年每州都要先选拔三名学子,到京城参加考试,分为秀才、明经两科,考试合格者一律录用为官,各州要允许学子自由报考,在选拔过程中要以成绩定取,不问出身,更不允许出现徇私枉法的行为。”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陛下,臣有本启奏。”李德林站了出来。

“爱卿请说。”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想通过各种办法选拔人才,比如战国时期的按功论爵制,再到汉朝的征辟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两汉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随着两汉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又变为了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但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它们的选官原则都是“任人唯德”,并不注重个人的才学,往往看的只是门第族望,比如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出生三天就封为“右军将军”,只因为他的家族世代为官。

陛下,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最后都难以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而陛下采用的这种科举制,可以极大程度上改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为寒族等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出仕为官,提供施展才智的机会。”

“陛下,通过开科取仕来评比才学,按才学高低授予官职,给天下文人平等的入仕机会,一方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把读书人纳入了统治阶级,这样也是对文人的一种安抚,特别是对江南地区的文人而言,更加重要,因此,臣建议在江南各州可以适当增加一两个名额。”高颎也奏报道。

“还有,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的任免一概由吏部负责,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而且每年吏部都要对所有官员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我大隋每级官员都实行三年任期制。考核优良的可以升迁,中等的调到同等岗位,考核差的免除官职。”

“臣等遵旨。”

从此,科举制一直延续了下去,直至清光绪卅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共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虽然科举制不拘门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世袭制,形成了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破格用人亦有利于人才的挖掘和流动,从而造就出人才济济,学风浓郁的局面,但隋朝皇室,王公贵族,勋贵官僚皆源自北方关陇地区的弘农、华阴、河间、洛阳及京师大兴地区,同时隋朝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都是北周勋贵或凭门荫荐举而获取的官职,因此他们对科举制、入隋为官的江南士人还有一些江南才子大多采取排斥与歧视的态度。

五月的江南,天很早就亮啦,朦朦的河边,缥缈着,一层层的轻纱,从水面上扬,上扬,将静穆的远山,青翠的竹林,缠绕得婷婷袅袅。太湖边几个江南学子虞绰、褚辉、顾彪三人起了个早,约好了一起来游太湖。

“褚辉,太湖真是美,来,作首诗吧。”

“学宦两无成,我心自难平。江南无所有,好似湖中花。”褚辉吟诵道。

“褚兄,你的诗怎么如何消沉?”顾彪笑着说道,“以兄弟的才学,他日出仕为官,还不是指日可待吗?”

“有才华,会读书有什么用?我们这些人一无门荫,二无战功,三无特权,根本不具备入仕资格,空有报国心,没有登天门啊。”

“褚兄,你有所不知了,我舅舅派人给我捎了一封信,说朝廷开科考试了,只要能考上都可以入朝为官了,我舅舅让我早点回去,说七月底江南各州就开始选拔人才了。”顾彪说道。

虞绰和褚辉当然相信顾彪的话了,顾彪的舅舅高智慧原是南陈越州刺史后来被人举报说他私藏军械,但由于高智慧和陈叔宝的宠臣江总关系较好,因此逃过一劫,仅仅被陈叔宝罢官在家,但高家在越州也算得上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这个消息肯定是真的。

“太好了,太好了。”三人相约先回各州参加初试,然后共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众爱卿平身吧。”杨坚继续说道,“今天朕让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来了,史部所有官员都来了,是想和你们商议一下我大隋朝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的事,开皇三年,朕命柳盛持节巡察河北五十二州,柳盛不负朕的重托,查获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两百多人,那次整顿以后,我大隋各州县各级官员大多能奉公执法、兢兢业业。也正是因为吏治整顿了,我大隋才变得越来越强盛。”

“吾皇圣明。”

回到宫中的杨坚,想起白天的辛公义,又想起苏威结党营私一案,又是一夜未眠,苏威一案牵涉到一百多名官员,朝堂之上也急需补充一些年轻才俊,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已经成了杨坚必须要做的事。

第二天,杨坚就早早来到了成德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们是做什么生意的啊?”

“做布匹的?”

“生意还好吧?”

“所以在辛大人的帮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岷州人开始转变观念对病人进行照顾了。”

两个岷州人你一句我一句一直说到太阳下山。

“不过这两年这一风俗有所改善了。”另一人说道。

“又是怎么回事?”

“好,挺好的,现在天下太平,生意比较好做一些。”

杨坚听了很是高兴,又问道:“你们岷州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啊?”

“二位从哪里来啊?”

“我们是岷州人,到京城来做生意的,听说这家的羊肉很有名,特意过来尝一下。”

两个生意人比较健谈,说了许多岷州的民风民情,“我们岷州人有一个风俗是害怕瘟疫,如果有人生病,全家人都怕传染,就不敢和病人接触,因此在我们岷州只要有人得病,十有八九都会病死。”

“怎么会这样?并不是所有的病都会传染。”杨坚确实闻所未闻。

“我们哥俩经常走南闯北的,当然知道,不过岷州老百姓认为都会传染。”

开皇十年四月,大兴城到处欣欣向荣,处处昭示着太平繁荣。这天,大兴城的三原酒楼,许多外地人,到了京城,都要尝下三原酒楼的特色—羊肉馍,因此人满为患,两个商人模样的人一直在找桌子。

“来,二位,不嫌弃的话,和我们拼一桌吧。”说话的是杨坚,早朝结束后他带着高颎出宫转了转,看看民情。

“多谢。”两人坐了下来。

阅读大隋朝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