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君子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时间过得飞快,经过一个多月的舟车劳顿,他终于来到了京城,他找了一个客栈住下,并不停的复习功课,准备在考试前做最后的冲刺。

就在考试的前几天他突然做了三个奇怪的梦,这天,他看书看到很晚才上床睡觉,刚一睡下就开始做梦。

迷迷糊糊中,他看到自己拿着锄头,在墙上种着白菜,奇怪的是自己竟然不会掉下来。

秀才一听算命先生这么说,心灰意冷,就折返回客栈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店老板看到他在收拾行李,很奇怪,就问:“年轻人,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你今天就打算回去了?”

秀才听了,很难过的将自己的遭遇和老板说了一遍,客栈老板听了,笑着说:“别急,年轻人,我也会解梦,你且听我给你解解梦。”

秀才想,反正都要回去了,也不在这一时,就坐下来听客栈老板说。

客栈老板给秀才沏了一壶茶,坐下来慢慢的说道:“年轻人,我倒觉得,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表妹躺在床上背靠背,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觉得客栈老板说的挺有道理,想想第二天就要考试了,也不急于这一天,来都来了,不管结果怎么样,考完再回去也不迟。

于是,秀才放下行李,继续认真的看书。

第二天,他很从容的进入考场,心里边一点都不紧张,准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能从容面对考试的。

考完试,他道别客栈老板,离开了京城,他一路游山玩水,才走在半路,忽然就听到有敲锣打鼓的声音经过。他等这一干人走近了,赶紧上前问个究竟,领头的官爷就说是某乡的某某中了探花。

秀才一听,乐了,这不正是他吗,于是高高兴兴的跟着这队伍回去了。

故事3、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糊糊的棺材。

其中一个秀才心理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

于是,他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糊糊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这个棺材,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红运当头了,一定高中。”

于是,他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感悟: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想。好的心态即便在绝望中,也能看到希望。而悲观的心态,往往只能看到阴暗的一面。很多时候,想法和态度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秀才一听,不乐意了,自己寒窗十年,就为了这一次考试,况且舟车劳顿一个多月才到了京城来,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秀才就问先生何故,先生就说:“你想想啊,在墙上种白菜这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撑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第二天醒来后,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带了斗笠还撑伞呢?不过,他并没有去深究这个梦,只是继续认真看书。

这天晚上,他又做梦了,这第三个梦彻底让他有些坐不住了,原来这第三个梦,梦到的是自己和心爱的表妹躺在一张床上,却是背靠着背。

醒来后,他再也坐不住了,赶紧到街上找卜算的先生给解梦。他原原本本的将三个梦跟先生说了一遍,算命先生听了,摇摇头说:“年轻人,我劝你还是早点收拾行李回家去吧,你是考不中的!”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累,首次被贬黄州。阴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洒进苏轼栖身的屋舍,还在疗伤的苏轼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披衣起床,走入月光的怀抱,接受月光的抚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柔美的月光,抚平了苏轼的所有伤痛。享受当下的月色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于是,他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色中散步赏月,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射下来,好像水草交错。于是,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8岁的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阳,职务是宁远军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置”。苏轼被贬谪至惠阳后,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快乐就在当下!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赏山水。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过,松涛阵阵,十分赏心悦目。

第二天,醒来后,他依稀记得梦里的事情,觉得有些奇怪,不过,他觉得这只不过是梦,没什么稀奇的,于是继续读书,晚上又很晚才睡觉,结果,晚上又做了一个梦。

那是个下雨的天,他独自带着斗笠走在雨中,不过,奇怪的是,他手里还撑着一把雨伞。

故事2、话说,有一位秀才要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他离京城比较远,于是,他提前两个月就动身了,带上盘缠,告别老母亲,就出发了。

一路上他看到了以前从没有看到过的风景,经过了一些繁华的集市,他想,我一定要好好考试,一定要风风光光的回家,将来,也能来这些地方游玩。

苏轼因年近六旬,体力不支,走着走着就有点走不动了,“足力疲乏”,就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原想能在松风亭歇脚最好。可是一眼望去,松风亭还在远远的树林末端,“望亭宇尚在林末”。苏轼犹豫良久:继续走?体力不支;留下来休息?没有场地。正当苏轼进退维谷时,忽然醒过神来:凭什么就不能在此处休息?大宋王法又没规定这里不能休息,这儿的地上也没长蒺藜,凭什么不能就地休息呢?于是,苏轼“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就在停留的地方一屁股坐下来。就在坐下的那一刻,苏轼开悟了:休闲就在当下。

这就是苏轼的名篇《记游松风亭》的由来。记游虽是苏轼记“足力疲乏”时决定就地休息的一桩小事。但苏轼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其实,他的自得,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而他安居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凡百粗遣,不婴于心,正是对“此问有甚么歇不得处”要义深有领悟的实践。《记游松风亭》是苏轼思之所至,笔亦随之。虽然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展现苏轼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感悟: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从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殊不知这是个错误的想法。人生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险阻。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用一颗坦然、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为困难和挫折不是让我们变得颓废,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优秀。

故事1、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苏轼这种看好当下的态度,一直伴随着他走向生命的尽头,在游览松风亭之后的第三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远谪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时期还是穷山恶水,连庙也没有。年过六旬还被贬往那里,简直是灭顶之灾,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苏轼却能在大树底下刨一个坑住下来,依然十分乐观。当时的海南什么都没有,肉没有,盐也没有,药更没有,有的时候台风来了,连吃的也没有,只有挨饿。

但是,尽管环境这样艰苦,苏轼依然很豁达乐观,他在海南还教了一个姓江的学生,并为这个学生作了半首诗,说等这学生金榜题名后,再续上后半首。结果,那个姓江的学生果然金榜题名了。但海南的生活让苏轼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伤害,虽然最后徽宗上台把他招回来。他也坚信自己一定能回来,但是,回来才三天,就去世了。而他那个学生没有辜负他,成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苏轼留下那后半首诗,江进士找到苏轼的弟弟苏辙最后写完。

远谪海南儋州时,苏轼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我本来就是海南儋州人,只不过以前寄居在四川。把当下所处的儋州当成家乡,反而把自己出生的家乡当成他乡,这是一种四海为家的情怀。真是:四海为家不是无家,随遇而安不是苟安,苏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改造当下的心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环境。由此,我们想起中国古代诗人以豁达洒脱塑造了一个个快乐当下。李白遭遇永王之灾,却把灾难的当下转化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潇洒;杜甫流离西南,却把流离失所的当下转化为“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清新;刘禹锡屡次被贬谪,却把宦海失意的当下转化为“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迈!

第四章 君子

原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阅读四子全书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