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这就是现实,只能暂时妥协。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教材都是照抄的西方论著,怎么可能教出独立的思想来?

总不能拿着程朱理学,去争夺话语权吧?

那不是闹吗。

道德经之类的书籍确实很深奥,可正因为太深奥,除了深入研究华夏文化的人,有几个老外能看得懂?

方孝孺的唯物学,相当于是在浩瀚的华夏文化里,梳理出了一条线。

大大降低了推广的难度。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计划。

具体情况如何,还要等和方孝孺面谈,详细了解过他的思想后才能决定。

其二,大同思想陷入了瓶颈。

究其原因,还是他自身对华夏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

虽然已经在恶补,可很显然,他这方面的天赋并不算突出。

别说是和方孝孺这样的天才相比了,随便拉出来一个三榜进士,天赋都比他强。

有句话叫勤能补拙。

如果他能潜心研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也不是做不到。

然而,他肯定不可能这么做。

请外援就成了唯一的办法。

唯物学小成的方孝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这两個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连方孝孺都没说。

他对方学了解还不深,且还不了解方孝孺自己的想法,贸然去说此事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一切等和见到人,当面谈过后再说。

所以,接到方孝孺返回中原的消息,陈景恪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正准备去迎接,却又得知他并未跟随使节团一起回来,而是探访朋友去了。

这让陈景恪很是无奈。

不过还好,方孝孺还是很懂事的。

给他写了一封信,并送了一整套的方学书籍。

信中主要说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关于解缙的,经过交流他发现这也是个人才,学问深厚且不迂腐。

希望将他拉入己方阵营。

陈景恪自然知道解缙是谁,更知道他的学问。

只是没想到,方孝孺竟然和他成了好友。

果然是时也命也。

对于方孝孺的打算,陈景恪倒也不反对。

如果解缙真的能接受唯物学,并愿意加入小圈子,对他们来说真是如虎添翼。

至于贬谪的事情……对于他陈大伴读来说,调个把人进京的面子还是有的。

前提是解缙要符合要求。

第二件事情,是那三百高丽学子,让陈景恪妥善安排。

事关人才掠夺计划,陈景恪自然不会拒绝。

事实上安排这些人不费任何功夫。

洛下书院旁边早就建好了一座书院,直接让他们入住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时候开学,那就是方孝孺自己的事情了,陈景恪不会越俎代庖。

不过作为地主,他还是要亲自露面,去见一见这些来自朝鲜王国的读书人的。

就连朱标,都很关注这些人,特意叮嘱道:

“这些人的境遇,将会影响更多人,一定要将他们照顾好。”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说道:“送到嘴边的东西不香,正常对待就足够了。”

“甚至给他们一点压力,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他倒不是反对优待外来人才,而是当前的大明不需要。

你强的时候,门槛设置的越高,人才就越喜欢往你那里去。

你弱的时候,就要降低门槛主动邀请人家过来。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要补贴外来人员?

很简单,因为咱们弱。

还因为咱们一直被针对,想和别人和平共处都不行。

敌人在逼迫着你搞对抗。

在话语权被垄断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补贴把人吸引过来。

这些人学习中国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亲近中国。

等他们学有所成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会影响更多人。

这对本国人才自然不公平。

可没办法,谁让咱们处在弱势一方呢。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永远都要活在别人的声音里。

有志者事竟成,上一世经过数十年的蛰伏,终于看到了曙光。

这一世不同。

现在的大明是强势的一方,而且是绝对强势。

从文化到科技,再到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强势。

自然没必要降低门槛。

相反,还要抬高门槛,让国外的人才觉得能进来是一种荣誉。

让他们觉得,这个门槛就是龙门,跳过来的才有机会成龙。

如此,真正的人才才会踊跃的往这边挤。

这些人才留在大明,能为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回到自己的国家,也是第一等的人才,将会出现在各个重要位置上。

然后通过他们的一身所学,为华夏的大融合计划贡献力量。

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就是欧美的套路。

华夏文化的底蕴更深厚,不是欧美能比拟的,实施起来效果会更好也更加无解。

——

露了一次面,将朝鲜国的这些人安排妥当之后,陈景恪就闭门研究起了方孝孺送来的那套书籍。

连每日一次的课都不上了。

朱标知道他的计划,也知道他面临的困境,很爽快的就批了假。

好好研究,不要操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先是粗略了读了一遍,大体的了解他这套思想体系的情况。

结果可以说有喜有忧。

喜的是,这确实是唯物思想,也确实是以华夏思想为根基推理出来的。

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味儿。

但缺点也很多,陈景恪认为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太差。

想要学习这一套学说,就必须先了解百家思想。

陈景恪自己读,好多地方都一知半解,更遑论是没有华夏文化功底的人了。

准入门槛太高,在推广方面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陈景恪将这一点记了下来,等方孝孺回来和他商量一下,降低准入门槛。

至少能够让普通人无障碍的学习。

真正想吃哲学这碗饭的人,再来深入研究华夏文化。

接着他就从头再次研读,这次速度就很慢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还将诸子百家的典籍搬过来,两厢对照着看。

此时他无比怀念搜索引擎,想找啥输入关键词就可以了。

现在还要手动去翻书。

知道是哪一本书里的内容还好,有些知识点很冷僻要翻找许久。

大量时间被浪费在了翻书上。

不过这么做也有好处,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通过翻书,让他对百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不只是单纯去学习方孝孺的唯物学,同时还会回忆前世学过的相关知识。

虽然他不是研究哲学的,但只要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多多少少都会学到一些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在前世很大众化,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领先的。

将其中和方孝孺思想相关的部分,作为读书感悟写在夹缝里。

有些观点和方学相似,有些则是相悖。

但不论是相似还是相悖,都能提供一个参考,帮助方学更快的完善。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就是半个月。

这天陈景恪整埋头研究,有仆人来报,方孝孺来访。

方孝孺?

陈景恪从书堆里抬起头,眼神有些茫然。

顿了一下才清醒过来。

方孝孺?

你踏酿的终于回来了。

他噌的站起身:“快带我去迎接。”

那仆人看着衣服皱巴巴、头发也乱糟糟的他,提醒道:

“您要不要整理……”

话还没说完,陈景恪已经走远,压根就没听到。

他无奈之下,只能小跑着跟了过去。

陈景恪一路来到大门外,远远就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

“哈哈……希直兄,你终于舍得回来了。”

方孝孺看着他邋遢的样子,非但没有觉得被轻视,反而很是感动。

他已经听说陈景恪闭关在研究自己的书。

现在肯定是听说自己回来,连仪表都没有来得及收拾,就出来迎接了。

“哈哈……我景恪,真是想煞为兄也。”

“这话伱还是留着对嫂夫人说吧。”陈景恪走到他身边,上下打量着说道:

“满面红光,一看就是春风得意啊。”

方孝孺笑道:“诶,不尽然。景恪你不修边幅,不也一样春风得意吗。”

陈景恪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这才察觉到出来的太着急,就说道:

“那也是你的责任啊,这么多年都没回来。”

一旁的叶云流非常的羡慕,这才是知己啊。

两人说笑了两句,方孝孺指着他说道:

“景恪可还记得他?我那弟子叶云流,你们之前还有过过节呢。”

叶云流上前一步郑重行礼道:“之前多有得罪,还请陈伴读原谅。”

陈景恪说道:“过去的事情了,还提他做甚。”

“希直兄经常在信里提到你,言是难得的人才。”

“好生跟随他学习,莫要让希直兄和九泉下的叶老先生失望。”

之前的恩怨如此轻易就揭过,叶云流心下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更是为陈景恪的心胸感到敬佩:

“谢陈伴读鼓励,我一定好好跟随老师学习。”

之后陈景恪就直接邀请方孝孺去了书房,不过并没有直接讨论学问,而是问起了解缙的事情。

方孝孺就将所见所闻讲了一遍,并说道:

“解缙绅学问深厚,务实而不迂腐,目前看来确为大才。”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他对新学问有何看法?”

方孝孺赞道:“这就是我说他务实的另外一个原因,他眼中没有新学旧学之分,只有优秀的学说。”

陈景恪很是惊讶,要知道解缙从小饱读四书五经。

这种情况下,竟然没有被旧学所束缚,实在难得。

不过想想也对,前世他可是主持编纂了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又怎么可能是那种被固有学问束缚住的人。

想到这里,他颔首说道:“将他调回来容易,只是你准备让他去哪个衙门?”

方孝孺说道:“自然是回翰林院,他的能力就应该去钻研学问,治理国家大材小用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这么说,他会同意吗?”

方孝孺笑道:“这可由不得他,有你陈伴读在,想让他老老实实做学问还不容易。”

陈景恪无奈的道:“你还真是……算了,先将他弄回来吧,别的事情以后再说。”

其实陈景恪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编写一部百科全书,这个想法最早源于朱元璋,只是他没机会去做。

朱棣靖难之后,就把这事儿给拾了起来。

最后编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这辈子朱老四是没机会当皇帝了,但这部书还是有必要编的。

《建章大典》这个名字也不错,不是吗。

一事不烦二主,先让解缙在翰林院学习几年,到时候再让他出马。

倒不是非他不可,而是编写一部百科全书成本太高。

眼下朝廷财政实在不富裕,只能过几年再说。

到时候解缙差不多也成长起来了,正好将此事交给他。

不过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陈景恪也没有告诉方孝孺。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解缙的情况,就将话题转向了唯物学。

陈景恪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了学习门槛的问题,希望他们做出改善。

方孝孺对此自然没有意见:“若非景恪提醒,我还未注意到此点。”

“难怪年轻人不论天赋如何,学习唯物学都非常难以入门,原来问题出在了这里。”

“好,下一步我工作的方向就是,降低此书的门槛。”

见他同意自己的提议,陈景恪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拿出了自己的读书笔记: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你来给点评一下。”

(本章完)

但在这个世界,情况反过来了。

全世界都要倾听大明的声音,可是大明却缺乏相应的思想体系。

变强。

等强到全世界都要倾听你的声音,才能在这些领域摆脱西方话语权影响,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前世,中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曙光。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虽然都是唯物学,和前世照搬西方哲学理论不同的是。

方孝孺的唯物学,是在华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他将诸子百家思想里,关于唯物学的思想全部摘出,化用到了自己的唯物学里。

这就是话语权。

想摆脱西方话语权的影响,只有一个办法。

因为西方哲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你编出来了别人也不认。

在全球化思潮下,中国强行这么搞,就是自绝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原滋原味的华夏哲学思想。

这是前世无数中国哲学研究者,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

通过书信交流,他大致了解了方孝孺的这套理论的基本情况。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确确实实是正儿八经的唯物思想。

倒不是说编写一套这样的理论有多难——事实上也确实不容易。

可那么多学者,真要下功夫去做,肯定能做到的。

为什么没人去做?

谁最希望方孝孺赶紧回来,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但陈景恪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来是方孝孺唯物学小成。

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