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万物之理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为后续发展理科,攀登科技树,奠定思想基础。

以前他只是强调生产力改变生活,但除了印钞和琉璃,他没有弄过什么黑科技。

原因很简单,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技只会成为压榨的工具。

皇权时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决定适当的弄一些黑科技出来,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加加速。

除了黑科技,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科基础体系。

不需要多么高深,有个框架就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方向。

只要为他们指明方向,他们能创造无数的奇迹。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确信没有眼花,那个轮子确实在旋转。

震惊的问道:“这……为何它会旋转?”

陈景恪简单的解释道:“它能转动,借用的是热水释放出来的热气蕴含的力量。”

“这就是稍微高深一点的力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说着,他将盖子取下来,蒸汽汩汩冒出:

“就是这白色的蒸汽,它内部蕴含着很强的力量。”

“力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使用它的力量。”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热气的力量?”

这玩意儿除了能烫伤人,竟然还有这样的用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朱标也是一样的表情,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力学吗。

果然高深莫测啊。

朱雄英趁人不注意,拿起盖子又盖在了杯子上。

看着轮子转动起来,他就无比的惊奇。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回头拿给妙锦看,她肯定也没见过。

众人无视了他的行为,继续讨论起温差发动机。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这东西做的大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放在车子上,让车子一直跑?”

朱标说道:“还可以放在轮船上,就不用人畜之力来转轮子了。”

陈景恪不禁点头,两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交通,联想能力是很丰富的。

轮船最早指的,就是安装了飞轮的船,宋朝时期就出现了。

最开始用人力踩动飞轮旋转,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畜力机构。

和拉磨一样,用牛马拉着转,通过传导结构带动飞轮。

这个传导结构略加改动,就可以应用到蒸汽机上面。

当然了,温差发动机虽然制作简单,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并不理想。

至少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有办法将之实用化的。

陈景恪将这玩意儿拿出来,也就是为了震撼一下朱元璋等人。

真正要实用化,还得是正儿八经的蒸汽机。

为了进一步引起他们的重视,他也提出了几个应用:

“造出一台机器牵引的车,后面挂上耕犁,就可以用来耕地。”

“这种车不会疲倦,只要烧热水就能一直运行。”

“效率比牛要高几十上百倍……”

“一两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地。”

“用它拉耧车,一天就能播种几百亩地。”

“用它来带动龙骨车,就可以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取水灌溉。”

“将龙骨车改造,可以把水井里的水提出来……”

“到那个时候,百姓抗旱的能力将会极大的增强……”

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如果只是用来带动车船,那也就是一个奇物而已。

可用来生产粮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财富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财富可以是金银珠宝,可以是绫罗绸缎。

可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财富就只有一样,粮食。

粮食不够,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粮食够用,纸印上字也能当钱。

百姓为什么造反?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活不下去了。

但凡有口吃的,有谁愿意干掉脑袋的事情?

所以,粮食关乎国家社稷存亡。

如果真的能弄出那种,可以耕地播种,可以提水灌溉的玩意儿。

大明的国祚,可以延长多少年,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他也知道分配端也同样重要。

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总是没有错的。

此时,他看向那个温差发动机的目光,就犹如看到了珍宝一般。

“景恪,你说吧,要如何才能造出你说的那种东西。”

“不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朝廷有的,都满足伱。”

陈景恪说道:“我准备……”

朱雄英突然打断他,问道:“生产这种机器,是不是需要很多工匠?”

陈景恪瞬间领会到了他的意思,心中不禁暗赞,这小子会找机会。

“是的,任何机器都需要工匠来生产,越是精密的机器,对工匠的需求就越高。”

“而且后续的改进也需要工匠参与……”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说道:

“皇爷爷,工匠的地位你应该有所耳闻。”

“我们不能指望一群奴隶,来研究制作这种神器。”

“只有给他们体面的身份,优渥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为大明效力。”

“所以,我希望您能废除匠籍,还工匠自由,提高他们的地位。”

朱元璋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头,没好气的道:

“你俩是不是觉得咱老糊涂了,搁这演戏糊弄咱呢?”

“想废除匠籍就直接给咱说,只要你们说的有道理,咱还能不答应吗?”

朱标心中那叫一个畅快,火上浇油道:

“现在都敢欺骗你皇爷爷了,将来还不知道要干出什么混账事情来,要好好教训教训。”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养不教父子过,你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吧,别整天寻思着欺负咱乖孙。”

朱标:“……”

怼了儿子之后,老朱又转过头和颜悦色的道:

“不过你能想到用话术来游说咱,说明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了。”

“不像有些人,只会直来直去气咱。”

朱标:“……”

陈景恪差点笑出声来,心中不禁同情了朱标三秒钟。

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父亲也是为了大明好,只是说话直了一些而已。”

“皇爷爷您别和他生气,他心里是最孝顺您的。”

朱元璋高兴的见牙不见眼:“哎呀,乖孙真懂事……看在你的面子上,咱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朱雄英趁他高兴,将话题转移到了匠籍之事上。

详细讲述了工匠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个群体对大明的重要性。

谈起正事,朱元璋恢复了理智,说道:

“你说的很有道理,可大明确实需要工匠。”

“若放开匠籍,导致工匠流失,技艺失传该怎么办?”

朱雄英说道:“大明有军官、计官、行政官,去年又增加了司法官,再加一个匠官又何妨?”

“设立大明博物院,让工匠们去博物院担任官吏。”

“有了官身,就不用担心工匠流失问题。”

“同时,还能命工匠们收集百工技艺,整理成书籍保存。”

“就算有工匠流失,也可以用书里的知识,重新培养新的工匠。”

“没有了后顾之忧,工匠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研究更好的工具,提高生产力。”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匠官?博物院?很难啊,这是在挑战文官的底线。”

朱雄英嗤之以鼻的道:“底线?元朝时期的那一封降表,将他们的底裤都露出来了,哪来的底线。”

“不过是因为提高工匠的地位,动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人就需要剥皮萱草来治一治。”

看着杀气腾腾的孙子,朱元璋非常的开心。

他就怕孙子成了文官嘴里的‘仁’君。

现在看来,这孙子像咱啊。

只不过他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所以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

不知道那些吹捧他仁圣的读书人,了解他的真正为人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想来会很精彩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颔首道:“好,咱答应了。”

“不过这件事情你不能出面,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与你有关。”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避免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出现裂痕。

“谢皇爷爷,我知道了。”

朱元璋说道:“傻小子,和我这么客气做什么。”

之后他们就详细讨论了博物院和匠官体系,并拿出了大致的框架。

这其中朱标给出的建议更多。

可见最近几年他也没有闲着,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看着自己最器重的儿子,朱元璋心中重重叹了口气。

即便是现在,朱标依然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

朱雄英虽然很优秀,可是和陈景恪接触久了,很多想法偏激进。

将来登基掌权了,必然会进行一系列强硬的变法。

而激进有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朱标不一样,他有雷霆手段,但在治国上手段偏温和。

将来登基掌权,就算变法也多是改良为主,不会太激进。

虽然朱元璋自己手段很激烈,但却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平稳一些。

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陈景恪。

自己的宝贝孙子,与其说是自己教出来的,不如说是陈景恪教出来的。

陈景恪本就神秘莫测,现在自家孙子也有点那种味道了。

以前朱元璋觉得,所有事情都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陈景恪都教了些什么,自己也一清二楚,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可朱雄英这次出巡,期间的所作所为,一次次超出他的预料。

终于让他明白了一件事情,这个孙子已经完全超出自己的掌控了。

他能猜到朱标在想什么,预见到朱标会做什么。

却无法猜到自己的孙子再想什么,更无法想象将来他会做什么。

但他依然很满意这个孙子,甚至是无可取代的那种满意。

因为朱雄英确实很优秀,而且还学到了陈景恪的真本事,

而陈景恪的本事,是可以帮助大明走出王朝周期律的。

就算无法完全走出,能延长几百年寿命,也是值得的。

另外三人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继续讨论着话题。

等事情差不多谈妥,陈景恪趁机说道:

“陛下,殿下,等迁都之后,我准备在洛阳城外开办一所书院,专门教授理科之学。”

这才是他弄出温差发动机的真正目的,方才被朱雄英给打了岔。

朱元璋眉头一挑,问道:“理科之学?和程朱理学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摇头道:“没有,我说的这个理,是万物之理。”

“这门学问,就是研究万物之理的。”

“方才我说的力学,只是理科的一部分。”

本来他想用格物学来命名的,但后来想想,这么做很可能会给儒家做了嫁衣。

干脆还是用理科这个名称吧。

而且万物之理,比格物更加合适。

至于会不会被人误认为是程朱理学。

一开始或许会,但等理科开始放出光芒的时候,一切都不是问题。

朱元璋并没有直接答应,反而非常的慎重,说道:

“你先将这个万物之理给咱讲清楚,咱才好判断要不要让你公开授课。”

陈景恪说道:“那是自然,我会编写基本基础教材,到时候陛下一看便知。”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一切都等到教材出来再说。

而且他也很好奇,这个理科到底是什么东西,有多神奇。

这时,陈景恪又说道:“数月前我随太孙去舟山水师大营,登上水师战舰见到了火器。”

“发现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改良,所以想去军器局看一看,请陛下准许。”

《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林家龙女。

作者是个小南娘,腿长一米八那种。

啧啧,时不时就在群里给兄弟们发福利。

(本章完)

还好,他的各种政策被采纳,并在大明成功施行。

虽然各种不公依然普遍存在,但百姓身上的枷锁,确实被卸下来了一部分。

如果朱元璋一家子不同意他的制度改革,不愿意为百姓松绑,那黑科技还是先留着吧。

找机会离开大明,在海外弄块地,然后从国内弄点百姓过去。

自己发展自己的。

直到杯子里的水温降下来。

前世陈景恪读高中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好的物理老师。

为了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手工制作了很多小玩意儿。

所以,他才会先从制度方面着手,对大明进行种种改革。

目的就是为百姓松绑,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只能说,一个好的老师,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今天,陈景恪也准备用类似的方式,让朱元璋等人感受到理科的魅力。

还教他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这个斯特林温差发动机。

结构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商家,将它作为茶杯盖子上的装饰品。

杯子里倒上热水,盖上盖子轻轻转动一下轮子,就可以一直旋转。

当时陈景恪用易拉罐、气球、细铁丝等废料,制作过一个。

那种成就感太强烈了,他也由此喜欢上了理科。

还有那种简易留声机,用一次性塑料杯当唱片,牙签当唱针,一次性纸杯当喇叭。

看着祖孙三人震惊的模样,陈景恪心中很是得意。

就喜欢看你们这些土著没见识的样子。

他弄的这个东西叫斯特林发动机,也叫温差发动机。

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