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察举也要官考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刘曜要求,无论是良士、贤士、进士,在正式就职之前,必须先参加县里组织的预备干部培训,而后就职的也只能是副职,待一年后的表现优良,方可转正!

针对刘曜提出的要求,众臣工自然是表示赞成。

就这样,刘曜与麾下众臣工在选官方面达成了一致。

就连杨赐、郭禧、李咸等上了年纪的老家伙们,也难以压制内心的激动与期待,纷纷翘首以盼,希望可以被刘曜点名。

有刘曜亲自坐镇中枢,楚王庭的中央官员想在长安城干点什么事,必须要掂量掂量。

然而,离开长安,远离中枢的地方上,按照刘曜提出的地方官制来看,郡守、县令等地方首脑人物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试想一下,假如有十个县令皆为杨赐所选拔,那对于这些县令而言,杨赐与他们便有了一份香火情。

以后杨家子弟若想通过察举制从地方上进入官僚阶层,即便才能不足以担当大任,但弄个一官半职应该是不成问题!

没人会拒绝这样的好事!

即便他们非常清楚,做这件事必须要考虑刘曜的喜好,甚至会被刘曜猜忌、同僚嫉妒!

这就像飞蛾扑火,明知道有危险,但仍然身体不受控制的扑过去。

对于权力的掌控欲,已经深入官僚阶层的骨髓!

“杨卿,你说说看,谁来担任吏部之尚书,可为孤分忧?”

刘曜朝杨赐望了过去,直接点名询问。

杨赐十分尴尬,他明明也想做这吏部尚书,却只能违心地把这个位置推给刘曜近期赏识的人。

“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有道先生在士人之中名望甚高,若总领选官之事,必能一呼百应,为朝廷选拔各种干才,以解大王之忧!”

刘曜遥遥望了一眼郭泰,随即把目光落在了陈寔身上,道:“若论在士人之中的声望,太丘先生要比有道先生的名望还要大上许多!陈卿,孤任你为吏部尚书,总领吏部之事,即日上任,莫要辜负孤对你的期望!”

“老臣领命!”陈寔很是激动,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他出身微寒,算起来与郭泰差不多都算寒门士人。

两人的区别在于,陈寔较郭泰多了几分变通,与颍川的世家及名士关系都非常不错。

当年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葬在颍川。

虽然一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去吊唁,张让感觉很耻辱,只有陈寔参加了葬礼。

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所以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

这便是典故“先见之明”的出处。

正因为陈寔有着先见之明的秉性,所以他们父子俩议定的选官法对世家、朝廷都有好处。

既能讨好世家,又能得到刘曜的青睐,乃一举两得之事!

刘曜选陈寔担任吏部尚书,一方面可以堵住世家的嘴,另一方面以陈寔的秉性,绝对会为了讨好他而特地维持寒门与世家在地方上的平衡。

“郭卿,孤任你为教部尚书,总领教部之事,即日上任!配合吏部尚书,将三种选官之法按照孤刚才所言之意,重新补充,勘定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选官制度!制度编写出来之后,命人抄录两份,一份交给御史台,一份交给谏议台!”

郭泰连忙出列,作揖行礼,恭声道:“臣领命!”

“桥卿,孤任你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刘曜看向桥玄,直接下达命令。

桥玄领命后,刘曜又任命杨赐为丞相。

袁逢为户部尚书,陶谦为户部户籍署侍郎。

陈耽为礼部尚书,洪保保为礼部宣传署侍郎。

陈球为兵部尚书。

郭禧为刑部尚书,阳球为刑部廷尉署侍郎。

李咸为工部尚书,张勇为工部工程署侍郎,张靖为工部科研署侍郎。

班恭被任命为农部尚书。

华佗为医部尚书,班小眉为医部生育署侍郎。

蔡邕为教部文教署侍郎。

张俞为御史台检察院长,荀爽为御史台法务院长。

刘彪为商部尚书。

张俭为路部尚书。

虞辰为乐部尚书。

刘曜聘请庞德公为谏议长,总领谏议台。

聘请司马徽为谏议台廉政院长,宋忠为谏议台信访院长。

刘曜以家臣程昱为光禄寺正卿,兼领通政署侍郎,暂时兼职管理宫廷的内务。

除此之外,还有各郡的郡守、郡通判、郡丞、郡尉署长、郡武备署长等职务的任命!

确定了新的官制,也任命了各个重要职务的官员,刘曜接下来直接颁布了三大政令。

这三大政令分别与富裕百姓的增长率、士人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有关!

“各地政事急需处理,朝廷官制又刚刚草建,县级及以下官员的选拔、任免乃是首要之事!众卿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啊?”

刘曜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刚出口,大殿之中的众臣工瞬间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个个紧张的不得了。

选官制度告一段落后,刘曜便拿出郭泰上奏的教育制度草案,在殿上与众臣进行一番商议。

六年义务教育是确保士人增长率的基础,谁反对谁就是不想让刘曜赢得三年之约,阻碍刘曜登帝位,众臣工没理由反对。

于是乎,未来彻底挖空世家根基的义务教育制度与“官考制”便这样毫无阻碍的通过了!

第五个,因为这套可以解决眼下新朝廷用人难的局面,刘曜基本上不会拒绝!

在陈寔看来,让刘曜接受这个制度,才能体现这套制度的价值。

针对陈寔所奏的变异版察举制,刘曜要求人才被中正官评级之后,必须与走科考制做官的士人一起参加朝廷举办的考核——官考。

最终确定以竞选制选拔乡级及以下官员,以科考制、察举制选拔县级及以下官员。

至于接下来新朝廷的京官和各郡级官员,当然是刘曜说了算!

被三老推举出来的两人,还要组织乡里百姓,再推举三人。

这五人一起前往县里,接受县里吏部下属机构的衡量,其中符合要求的人,会被授予良士证书,成为士人,拥有做官资格,再往后就等着县里征辟即可。

凡通过考核者,察举制出来的人授予贤士证书,科考制出来的人授予进士证书,等于有了做官的资格。

经过忠义学府的十年布局,寒门士人的数量增加非常迅猛,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可能垄断做官权了。

第三个,品评报告之中的家世与德行是重要指标,皆对世家大族有利,且有名望的中正官多数出身于世家大族,自然偏向于世家大族的利益。

第四个,这套制度还可以对原先在朝为官者进行重新的评级,完全可以把之前的官员筛一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优进入即将成立的新朝廷。

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刘曜等于把察举制与科考制糅合成了科举制。

只要举办几次官考,便可增加寒门在官僚阶层之中的数量,实现刘曜稀释世家大族对臣权的控制。

至于乡里三老推举的青年才俊,刘曜在人数和时间上进行了要求,即每年一次,三老只能推举两人,且有一人必须有过从军经历。

陈寔提出的变异版察举制,其厉害之处,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将察举制之中的举荐权交给专门的官员负责,从而可以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并按照朝廷需求,定期从人才库之中选拔优异者。

第二个,这个制度一旦推出,将会树立起朝廷威信,此消彼长之下,地方名士品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

阅读汉第三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