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神奇的侗文化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不对,据说铜鼓上的每一种图案都有纪念意义,像青蛙就是佤族人纪念青蛙的。”

“好啦,现在你们跳铜鼓舞吧,我们就是要来看看你们的铜鼓舞。”王昌龄的话刚说完,十多个青年男女立刻行动,分站成两排,双方领头的做一个手势,由四把牛腿琴一齐演奏的音乐声起,铜鼓也敲打起来,随着音乐声,男女青年的舞蹈也逐渐进入高潮。男女青年们做着各种各样的优美动作,队形也不断地变化,圆圈队形、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大声喊和激动的呼叫,整个场面波澜起伏,情绪激昂,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一段舞蹈过后,大家略作休息。利用大家休息的机会,王昌龄问:“这种铜鼓舞只有你们侗族人跳吧?”

听了侗族朋友的介绍,王昌龄心想,果然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想不到这侗族人竟然也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创造出如此神奇的乐器。

神奇呀,侗族的铜鼓,侗族的芦笙;神奇呀,侗族的鼓楼,侗族的风雨桥!

“也不是一定要来鼓楼跳,在我们这里,每逢春节,都要在屋梁上吊起铜鼓进行演奏,有的在平坝上支起几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一边演奏铜鼓一边跳铜鼓舞,常常是通宵达旦,甚至一连数日。”

第二天吃了早饭,王昌龄六人要走,侗族朋友哪里肯依,一定要王昌龄等人还留住几天,并且说,他们要为汉族朋友表演芦笙舞。王昌龄心想,也好,早就听说侗族的芦笙舞很有特色,既然来到此地,而且主人也挽留,不如答应了主人的要求,于是王昌龄六人留下来了。有侗族朋友带着王昌龄等人来到寨子中间的一块大平地里,王昌龄六人一眼看见了一排长短不一的南竹竿,楠竹竿的中部被搁在凳子上,每根楠竹竿的高处一头站着一人。侗族朋友告诉王昌龄,那些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竹竿全是芦笙。王昌龄六人注意看那芦笙,那芦笙真的有点稀奇,一个头大尾小的竹子筒,在它大的一头由下到上的三节开着三个口,三个口中插着三根小竹管,中间那根竹管长得多,最上面那根最短,最下面那根居中。上下两根的尖端又套着一个竹筒,看样子还有小管插入中间那根长竹子筒里面。吹的时候,双手握着那烟斗式的竹管,插入大竹管的三个小竹管高高地立在面前,远远高过头顶。还有一部分人的面前立着一根两三尺的楠竹,有小竹管直接插入楠竹筒里面,吹奏的人勾着腰对着楠竹筒吹。

侗族朋友向王昌龄等介绍芦笙的制作工艺,它就是以竹子为笙管,外侧开按音孔,里面装铜制簧片,插入木制笙斗内。一般有六个管子,也有多达十个或十二个管子的。六个管子的芦笙只有五个或三个管子装笙簧,其余的管子没装簧片,只是用来做装饰。管子外面装三个竹筒或者用薄竹壳制成的三角形共鸣器,用来扩大音量。芦笙的大小长短不一,高音芦笙有二三尺,小的只有一尺左右。中音芦笙的长度一般在两尺到一丈,低音芦笙高达两丈多。一种称为筒卜或芒筒的低音芦笙用一根小竹管插在粗大的楠竹筒里,只发一个音,立在地上吹。这低音芦笙是用来烘托高、中音芦笙主旋律的。高音芦笙是芦笙队的领唱音。

吃了晚餐,忽然传来锣鼓声。侗族朋友说,那是一群青年在另一座鼓楼里跳铜鼓舞,问几位朋友想不想去看看。雷师爷征求王昌龄的意见,王昌龄说:“好吧,从来没看过铜鼓舞,我正想去见识见识。”于是六人在侗族朋友带领下来到另一座鼓楼里。

此时鼓楼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看见来了几位穿官服的客人,一下停止了活动,都把目光投向几位来客。随同来客一起来的侗族朋友介绍:“这几位是龙标和武冈的汉族朋友,他们想来看看大家跳铜鼓舞,大家继续跳吧。”

雷师爷是当地人,语言相通,用当地的话说道:“别急,我们的王县尉是北方人,他从来没见过铜鼓,所以他希望首先看看你们的铜鼓。”

“不呢,在我们周围几百里的地方,有许多民族都跳铜鼓舞,壮族、彝族、苗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都流行铜鼓舞。”一位汉话说得比较流畅的中年男子说。

“跳铜鼓舞都要到鼓楼里跳吧?”

接着侗族朋友把王昌龄带到几面大铜鼓前面。说它大,不过脸盆那么大,比起牛皮鼓它们并不大,只能算小鼓。但是由于铜鼓全是用铜浇铸而成,所以那脸盆大小的铜鼓就很重。王昌龄伸手试图把铜鼓移动,居然纹丝不动。接着,两位侗族大汉站在铜鼓两边取骑马桩,一齐用双手搂住铜鼓,大喝一声“起!”铜鼓被两位大汉抬起来了。

王昌龄看那铜鼓周围的图案,侗族朋友虽然不识字,但是辨认图案还行,他们指着周围的图案说:“这是青蛙,这是乌龟,这是牛,这是马……读书人说古书上把铜鼓叫着‘蛙鼓’或者‘青蛙鼓’,可能就是根据铜鼓上有青蛙图案而来。”

雷师爷刚说完,王昌龄已经站起来抱拳作揖道:“谢谢侗族朋友的热情好客,谢谢铜鼓寨朋友的热情接待。我王昌龄能够来贵寨亲眼看看铜鼓,看看侗族兄弟姐妹跳铜鼓舞,实乃三生有幸!”

“这位客人说的是什么?”一位侗族朋友听王昌龄的话不太懂,问雷师爷。

六人注意那鼓楼的内部结构。原来这座鼓楼外面看来很高,但它的主要作用是二楼,它是一个宽大的圆形大厅,可以容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大厅的一侧有一个半圆形的高台,大家可以看出,那高台的作用不少,最大的作用恐怕就是用来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表演。

上面三楼上还有一个环形走廊,要是举行大型文化活动,那里还可以容纳数百观众。再往上看就全是空旷的了,一直到高高的顶端。

雷师爷把王昌龄的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龙标县的王县尉是我们全大唐闻名的大诗人,今天来到我们铜鼓寨,兄弟姐妹们可以好好看看我们的大诗人。”

雷师爷这样一说,鼓楼里一下热闹了,都纷纷走近王昌龄,把王昌龄等六人围在中间。大家并不多说话,只是把眼睛瞪着王昌龄呆呆地看,每一个人脸上带着微笑,饱含着温馨的幸福。

忽然有人把一面碗口粗细的小铜鼓端起来站在王昌龄面前说:“王县尉,你看看这个小铜鼓。”王昌龄伸手接小铜鼓,忽然觉得很重,侗族朋友把小铜鼓端紧说:“王县尉你别看这小铜鼓,很重呢,有好几十斤,因为它全是铜浇铸的。”王昌龄用手指头在铜鼓上面轻轻敲了敲,只听得发出锵锵的金属声响。王昌龄忽然发现铜鼓周围还刻有文字,“这不是商代的象形文字么?”于是王昌龄仔细端详起来,只见铜鼓外围一圈刻着许多象形文字,但是除了“鸟虫鱼天地人”几个字以外,其余十多个字都不认得。但是正因为王昌龄认得那“鸟虫鱼天地人”几个字,王昌龄忽然间成了铜鼓侗寨的大圣人,只见王昌龄指指点点比比划划,把那几个字的意思讲给侗族朋友们听,这一下好,所有的侗族朋友都相信遇上了神仙,因为自古以来侗族还没有人认识那些奇奇怪怪的文字,现在居然有人教会了铜鼓上的字,这不是侗族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吗?于是侗族朋友就把王昌龄直接当作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话说王昌龄六人进入小市镇,举目一看,连续四五座塔式楼阁在小市镇有序排列。雷师爷告诉王昌龄三人,这些塔式楼阁就是侗族人的鼓楼,这种鼓楼是姓氏的象征,一个兴旺姓氏一定有一座鼓楼。

六人被好客的侗族朋友迎接进一座鼓楼,摆上酒宴热情款待。主人介绍说,他们这寨子叫着铜鼓寨,寨子里主要有五大姓氏,所以有五座鼓楼。主人们还说,侗族人主要有三件宝,第一风雨桥,第二鼓楼,第三铜鼓。为什么这寨子叫“铜鼓寨”,就是因为这寨子也是挖出铜鼓的地方之一。由于铜鼓都是从地下挖出的,这铜鼓许多地方都挖出一些,据我们知道的,我们黔东一带,挖出的铜鼓不下数百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在一个地方挖出铜鼓,就把那地方用铜鼓作地名。像我们周围一两百里的地方,就有不少铜鼓山、铜鼓岭、铜鼓溪、铜鼓滩和铜鼓村铜鼓寨等等。

主人们还说,侗族人最喜欢的活动有铜鼓舞、芦笙舞和“嘎老”。所谓“嘎老”就是唱歌。侗族人有歌词:“‘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唱歌用牛腿琴伴奏。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