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王县丞江宁任职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这天,王昌龄同李棹、胡大、郭司仓、李评事、李五、张折冲几位官员来到城西的石头山上。只见用大块巨石堆叠而成的一丈多高的石墙沿着石头山蜿蜒起伏着,看起来就像一条灰色巨蟒围着石头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圈拱卫着一座灰色的城堡,显得是那么古老而雄奇。面对这座孤老的城堡,很容易把精通历史的人们带入一千多年前的往古岁月,让人们感受这座古老城堡所经历的历史沧桑。

官员们说起有关石头城的故事。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威王在这里筑石头城。由于石头山又叫金山,根据山和陵是同义词,于是把这座城堡命名为“金陵”,并且在这里设置金陵邑。城内除了做军营使用,还设有石头仓、石头库,用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又在石头城南面建烽火台,作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年间,修建了一座“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秦汉时期,改金陵为穆棱。东汉建安十七年,孙权又改秣陵为建业,意思是“建功立业”。

官员们还浏览了江宁县汤山镇的雷公山葫芦洞,东晋太元十五年孝武帝所建的冶城寺、朝天宫,南朝刘宋创置的“总明观”以及三国东吴赤乌二年所建的保圣寺塔等等古代建筑。

千佛崖栖霞山山崖之上,是南朝留下的佛教石窟。南齐永明年间明僧绍的儿子在崖上最先镌造无量寿佛和两侧的观音、大势两菩萨,其窟称“无量殿”。此后各朝代均有增添。现存大小佛龛二百九十四个,大小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俗称“千佛崖”。龛平面多作马蹄形,单室。造像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单铺七身、五身、三身不等。题材多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还有释迦多宝、七佛等。

栖霞寺舍利塔位于栖霞寺藏经楼东侧,北依千佛崖。隋文帝得舍利分给八十三个州建塔收藏,蒋州(金陵)得其一,隋仁寿元年建塔于栖霞山下。初为木塔,后改用白石垒筑、雕刻而成。塔五级八面,高约五丈四尺。塔基下部雕有海水、龙凤、鱼、鳖及海石榴等图案,上部基坛的角柱有浮雕力士和立龙。束腰八面有隔框浮雕释迦牟尼成道八相图。仰莲弥座之上为塔身。第一层较高,每角有倚柱,上刻“经咒之文”,正面开门,其余各面镌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贤两菩萨像。飞檐下横楣上还雕有“飞天”、“乐天”、“供奉人”等像。二层以上每层各有佛龛,内有一尊佛像。舍利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手法娴熟,堪称江南石刻艺术的杰作。

神道石柱最显眼的是刘裕的叔叔萧景墓前的石刻,有石辟邪、石柱各一座。其中石柱通高近两丈,柱头上有盘形顶盖,盖上雄踞一只昂首小辟邪,形象生动。柱身圆形,上部有柱额,刻有反书隶体“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忠侯萧公神道”,柱体刻瓜棱纹二十道。此柱是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作品。萧景墓碑有额、身、龟趺三部分,墓碑高一丈六七、宽约五尺,厚度将近一尺。额刻“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墓碑上密密麻麻刻满碑文。

王昌龄知道这些墓碑的文物价值,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

栖霞山也是官员们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有著名佛寺栖霞寺,有栖霞山山崖之上的千佛崖,有闻名天下的栖霞寺舍利塔。这一天,王昌龄同几位官员雇了一辆马车来到了城东北四十里的栖霞山。官员们首先来到栖霞寺山门外侧凭吊南北朝时候的著名官员明僧绍的墓碑——明征君碑。明僧绍,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参军、正员外郎等,人皆称其为“征君”。南齐时隐居,后舍宅为寺,称栖霞寺。碑为唐上元三年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皇帝所撰,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背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二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韵文,后用十首铭词结束。碑高八尺余,宽约四尺。碑表面有梅花状斑纹。

王县丞说,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可以分为中央官学教育和地方官学教育,其中前者指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教育,后者指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直接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人才的学校教育。

王县丞还具体指出本朝的中央最高学府是太学和国子监,它在隋代太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唐代的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在中央官学中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天文历学、畜牧兽医学等。地方官学有:州、县学、医学、玄学等。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各级各类的官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王县丞还讲到了书院。王县丞说,开元初年朝廷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然只是一种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最初提出了“书院”这个名称。继此之后出现了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作为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它们都是进行讲学活动的场所,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王昌龄还同同李棹、胡大、郭司仓、李评事、李五、张折冲几位官员来到县府东南部的城郊,那里有闻名天下的南朝陵墓石刻群,分布在道路旁边和田野里。王昌龄问官员们石刻有多少处多少件,官员们告诉王县丞,南朝陵墓石刻共有一十九处,四十三件。其中帝陵三处,王侯墓九处,还有七处没有墓碑。

王昌龄一行人首先来到最显眼的一座陵墓前面,一看墓碑,原来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陵墓。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石兽分天禄、麒麟、辟邪三种。石兽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额毛垂胸,两翼刻鳞翅纹,遍体鬃毛如钩,刀笔精湛、娴熟,别具风格。其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舌吐,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似纵步若飞,俨然威镇百兽之神态。

全县三级干部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王昌龄忙起来了,带着田主薄和几位参军、掌书记、师爷以及一些乡村官员亭长、里正、村正等,在全县三十多个乡镇跑来跑去,忙得不可开交。

王昌龄虽然工作忙,但是这江宁乃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文物古迹很多,王昌龄也利用寻假日邀上几位官员到处走走,欣赏江南风光,浏览文物古迹。

王县丞还具体谈到书院的功能和组织系统。王县丞说,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堂长(山长助手)、学长(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

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在历史上,最先提出‘教育’这个词的是亚圣人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解释。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王县丞说,早在夏代就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的场所。到了西周时候,学校组织逐渐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书院的教学研究和学风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第二是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第三是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王县丞最后说,江宁是南方重要都市,教育应该办好。怎样办好呢?目前就是要按照皇上的指示,在各个乡首先办好一所学校,这是眼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待学校都办起来,教育有了一定基础,到那时候再考虑在县府设一两所书院。

王县丞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王县丞那些关于教育的论述真是闻所未闻。

说干就干,王县丞随同翟县令首先到江宁中心学堂和金山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办学情况,发现这两所学校还比较正规,师资力量也还不错,聘请的老师都是江宁有名气的宿儒。但是作为县府的两所重点学堂,规模还有待扩大。

在王县丞的建议下,县府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教育工作会议,具体解决如何落实玄宗皇帝关于办学问题的重要指示,如何落实中央关于办学工作的部署问题。会议认真学习了玄宗皇帝关于“天下诸州县每乡必须办一所学校”的重要指示,反复讨论了玄宗皇帝指示的重大意义,制定了全县兴办学堂的近期规划。

王县丞在会上作了《关于江宁县教育发展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王县丞首先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王县丞说: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