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群星璀璨聚蓝田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王昌龄分别跟各位拉手问好,大家跟着王昌龄走进客厅,早有杜家小女子给各位筛茶,摆上糖果糕点时鲜水果瓜子花生等。

大诗人们在一起聚会,难免要吟诗作赋,这不,王摩诘的一首《蓝田山石门精舍》就成了开场白,诗曰: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是楚河上面的碎叶城?”

“是的,楚河流入大清池……”

王昌龄说到这里,李太白大声问道:“这么说来,你到了我的碎叶城老家?”

李太白这样一问,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李太白身上:“李太白的老家在碎叶城?”

“是呀,我的老家就在碎叶城。在巴蜀的绵州,有些人说我是西域胡人,各位兄弟你们看看,我李太白像西域胡人吗?实际上,我李家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东晋十六国时期大乱,我李家先祖为避乱,举家迁徙到了碎叶城谋生。由于那地方商业发达,在我的爷爷以前的几辈人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产,在卫青大街有我家的绸缎铺和珠宝店。到了大唐神龙年间,我爷爷决定迁回内地,于是在神龙二年,也就是我五岁那一年,我爷爷带着几十号大小回到了内地,几经辗转,最后在巴蜀的绵州定居下来。”

“你爷爷也很重视中原文化?”

“我爷爷以前的几辈人虽然远在西域,但是他们一直保持着中原文化传统。据我爷爷说,我家爷爷以前的几辈人在碎叶城都是有名的书香门第。”

“看来你家先人都属于儒商一类?”

“也可以这么说吧。”

“难怪呀,你李家居然出了你李太白这样的诗仙,原来有根有底呀。”

“不瞒各位,我的诗歌都是我爷爷教的。在我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出可观的诗歌习作,绵州一带不少上流人物都夸我是神童,我家长辈都希望我能够通过科举一举成名,但是我就是不争气。”

“科举考试不但要知识渊博,还要讲个机缘……”

“不是我考得不好,而是我根本没参加过考试,说句实在话,我不喜欢走通过科场入士这条路。我李太白希望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社会名流的赏识,从而被举荐成为朝廷重臣,也许我李太白过于自信?”

李太白说到这里,王昌龄颇有同感,说道:“看来太白跟我王昌龄还颇为投缘。说句实在话,我王昌龄在三十三岁以前根本没想到去科场打拼,只是三年前在山西潞州游荡,刚好碰上玄宗皇帝东巡到了潞州,在德风亭举行盛典与潞州百姓同乐,潞州文化名流纷纷上台吟诗作赋,颂扬皇恩浩荡,当时那情景也着实让人激动。昌龄狂妄,居然自动上台赋诗一首,题目是《驾幸河东》,想不到这首诗居然得到玄宗皇帝的奖赏,并且当作许多朝廷重臣要求我王昌龄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为大唐效力,于是我就……”

“于是你就回来参加科举考试了?”

“箭在弦上,不发也不行呀。”

“看来昌龄哥是初战失利?”

“上榜名额三十名,我王昌龄名列三十一名,没上榜,名字留存在礼部名册里。”

王昌龄说到这里,所有的人都大笑起来,纷纷说昌龄哥好幽默。忽然王昌龄又认真对李太白说:“不过,凭着你李太白的才华,入朝庭成为肱骨之臣只是早晚的事。”

“王叔叔明年也准备参加春试吧?”十八岁的常建正好准备参加明年的春试,于是问王昌龄。

“小常你说呢?皇帝爷都放出了金口玉言,我王昌龄还不争气,你说皇帝爷怎么看我王昌龄?那许许多多朝廷重臣怎样看我王昌龄?所以,明年的春试你王叔叔不但要参加,而且一定要上榜!”

“有气派!明年我常建就陪你王叔叔上考场!”

“哟,原来我们的小常跟我王昌龄成了同年,好呀,好!让我们叔侄俩一同把名字题上大雁塔!”

大家又是一阵欢欣。忽然王摩诘说道:“这样好,今年春试老崔兄弟在雁塔上题了名,明年再加上昌龄哥跟小周两位兄弟,看来我们这一帮兄弟个个前程似锦呀。”

崔国辅马上接过话头说:“要说前程,还是你摩诘兄弟远大呀,年纪轻轻就出道为官,而且诗名也颇响,看来……”

“听说摩诘兄弟那首应试诗写出了名气?”

“说起来,可能我王摩诘的运气还算好,就我那首《赋得清如玉壶冰》,自以为也不怎么样,可是居然得到主考官大人的极力推崇,一时间还在京都闹了一个沸沸扬扬,你们说……”

“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凝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摩诘兄弟这首诗好就好在没有限用题目上的字韵,题目采用南朝宋鲍照《白头吟》的句子“清如玉壶冰”,所以名为‘赋得清如玉壶冰’。摩诘兄弟在这首诗里用的是‘鱼’韵。开篇第一句即点题,围绕题目来生发主题,用玉壶藏冰来代言女子内心冰清玉洁的情操。同时还暗示鲍照《代白头吟》的题旨,说明清如玉壶冰的出处。接着承上启下展开本诗的思路。中间四句借对藏冰玉壶物性的进一步描绘,寓示女子情之洁,操之高。最后,用‘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一转,导向结尾‘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这种写法,堪为后世试帖诗的一种范例。”

“哟,看来我们的小常对我王摩诘还进行了一番研究?”

“谈不上研究,只是小弟的一点体会。”

“听说过前年新科进士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么?”王摩诘又问。常建还没有开口,王昌龄接过话头说:

“说起祖咏,我王昌龄也有几分佩服。当时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刚刚写出‘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四句,祖咏即搁笔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要求写完六韵十二句,祖咏回答说:‘意尽矣。’意思是说,诗意已经表达完了,再写就是画蛇添足了。”

“主考官怎样说?”

“主考官开始认为,这不是胡来吗?怎么能够不按照要求写呢?于是把试卷放在一边晾着了。过了一会,主考官又想,这祖咏说的也不无道理,一首诗最重要的是表达诗意,诗意表达完了,诗的结构也就完整了,何必拘泥于字数呢?主考官这么一想,重新拿起祖咏的试卷反反复复地琢磨,居然感觉越来越好,两联四句,已把《终南望余雪》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简直是字字珠玑。主考官手提红色批阅笔,在试卷上批了一个大红‘中’字。”

王昌龄说到这里,所有的人都露出喜悦的神色,纷纷评论说,这祖咏还真的有些勇气,居然敢于拿前程做赌注;可是他偏偏又碰上了这么一位敢于打破常规的主考官,这科场,还真的叫人难料。

“昌龄哥,把你的诗集拿来让大家欣赏欣赏。”李太白说。

“啊哟哟,在各位面前,我王昌龄那些小吟哦怎么能够见客,这不是让你们的昌龄哥贻笑大方吗?”王昌龄一面谦虚着一面从书房里拿出那本《王昌龄诗歌习作》递给李太白,大家一齐上前围观在李太白周围。

“哟,还真的‘七绝圣手’……”

“不不不,这不是我王昌龄所题,说起来,这‘七绝圣手’的头衔最初出自昌龄拙荆……”

“如此说来,嫂子也颇懂诗词?”

“谈不上懂,只是对昌龄这些习作有些喜欢,无意间就给孩子们说我是‘七绝圣手’,这些孩子们口风传得快,居然传到芷阳村学馆的吴老先生耳朵里,那吴老先生非要把我的习作借阅,结果就在这本习作的扉页上题了这名号,不想后来这虚名就到处传开了,还望各位不要见笑。”

李太白一边听王昌龄说话,一边迅速将诗集翻看,眼中放射光芒,用手掌在桌子上一拍:“果然‘七绝圣手’!就这一首《出塞》就足以为千古绝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好大气呀!还有这首《从军行》,‘青海长云……’还有这首……你们大家都来看看,昌龄哥的七绝是不是写绝了?”

李太白这样一称赞,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王摩诘,崔国辅,常建,把你们的诗集都拿来大家欣赏欣赏?”李太白提议。

“把你李太白的诗集也拿出来,大家也好有一个比较,大家说怎么样?”王昌龄这样一提议,大家立刻附议。于是李太白、王昌龄、王摩诘、崔国辅和常建的诗集都摆在一起了,这些人都是在诗坛名声最响的诗人。

“这样吧,现在已经有了‘七绝圣手’,这七绝这把交椅就由昌龄哥稳坐了,现在大家看看,那位的五绝最出色。”

于是大家迅速翻阅各位诗集中的五绝。

“大家看崔国辅这几首五绝,《采莲曲》: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还有这首《长信草》: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还有这首《丽人曲》:红颜称绝代,欲并真无侣。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

“好诗!”

“你们看看李太白这几首五绝。《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了!亏你李太白怎么想得出如此境界。”

“再来看看王摩诘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好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好幽静的环境呀!”

“要从这几位中间推选出最佳,实在很难呀。”

“襄阳孟浩然的五绝也特好,可惜今天没有在场,不然的话,他那田园诗就要跟王摩诘平分秋色了。”李太白有些遗憾地说。

“下面大家再重点看看各位的边塞诗……”

“到过玉门关那边吗?”

“说起来,这一趟走得比较远,到了大唐最西边的碎叶城。那碎叶城……”

“石门谷这地方好,我王昌龄真的还有些不想离开了。”

“听说前些年昌龄哥到外面漫游了一些地方?”

“这人么,到外面走走,心就变野。前些年在东边走了一些地方,心就野了,于是又去了西域一趟。”

“吴郡书呆子崔国辅问昌龄哥好!”

“哟,今年的新科进士,恭喜恭喜!”

“河中佛门俗家弟子王摩诘向昌龄哥问好!”

王摩诘吟诗罢,大家赞赏一番。王昌龄开言道:“大家从长安过来的吧?”

“在王摩诘处叨扰了几天,来灞上芷阳村找你,哪知道你在石门谷,于是我们就找到石门谷来了。”

“在下史昭,问昌龄哥好!”

“陈谠言向昌龄哥问好!”

“哟,小弟不是蓝田人女婿吗?幸会幸会!”

“巴蜀青莲居士李太白向七绝圣手问好!”

“你这‘七绝圣手’,怎么躲到石门谷修炼来了?”

“说来惭愧,只因女儿家有酒喝,我这贪杯之人就赖着不走了,敢问各位尊姓大名?

“啊哟哟,好一个李太白!总算看到你了!”

“长安晚生常建,问王叔叔好!”

“哟,好英俊的后生!”

话说这一天王昌龄正在他的小楼房里翻阅大唐一百多年以来历届春试的考题资料,忽然庭院里有人大声叫唤着“王亲家”,王昌龄知道,有重要人物找我来了。

王昌龄急忙走出书房下楼,只见一行十多人已经在两位亲家带引下迎面而来。王昌龄急忙上前迎接。眨眼间一行人已经来到王昌龄的面前,王昌龄微感讶异:这些人都是那方来的神仙?只见这些人虽然身材样貌各有特点,穿着打扮也各自不同,但是他们个个英气勃勃,风流倜傥,很明显都不是平庸之辈,虽然他们不是来自天界神灵,也一定是人间英才。尤其走在第三位的那位,长得身材修长,仙风道骨,身穿道袍,器宇轩昂,真乃一代奇才。走在最前面两位都身穿青色官袍,很明显是官场中人。此时由不得王昌龄多想,重要的是跟各位打招呼:

“啊哟哟,这一帮神仙从何而来?”

阅读诗家夫子王昌龄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