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节 太和殿两翼国财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博学鸿儒科考录取的考生全部进翰林院,参加《明史》的编修。

乔上说:你知道进翰林院是什么待遇吗?平时考进士只有一甲前三名才能直接入翰林院,现在这50个人就都相当于是状元、榜眼或者探花了。

我说:哈哈,其实那些没被录取的人也不亏啊,谁一辈子能让皇上这么招待一次高兴地都睡不着了。

乔上说:不仅是弘义阁,包括太和殿前广场东西两侧各三十三间房全都是内务府掌管的皇家用品库房,什么缎库、武备库、皮库、瓷库、衣库、茶库,统称内务府六库。

这么多好东西在这儿,内务府各级领导就很容易把持不住了,南面心生邪念、顺手牵羊。

据说雍正朝有一个官员叫孙嘉淦,他给雍正皇帝举荐了一个人才,结果雍正皇帝没采纳,结果两个人争论了起来。

皇上怒气冲冲地把朱笔掷在地方说:你敢给这个人写保证说吗?

孙嘉淦毫不畏惧,拾起笔来就要写。

结果旁边的大学士惊慌失措,怒斥孙嘉淦:你敢用皇上的御笔?

孙嘉淦缓过神来赶紧捧着笔叩首谢罪。

皇上一看这人简直反了天了,当即命人拉下去准备问斩,还好过了一会儿皇上火消了,心想孙嘉淦这人虽然憨直了些,但是他不爱钱啊,于是很快就任命孙嘉淦为银库官员。

孙嘉淦转祸为喜,上任后的确像雍正皇帝想的那样,秉公执法,银库秩序井井有序,同样是传为佳话。

可惜这些抗拒的影响并不大,顾炎武你不出来配合朝廷,你那么大的思想家,你的学生离明朝那个年代就远了,他们不可能不入仕途了。

东边的体仁阁是人才的聚集地,西边的弘义阁就收敛钱财,是皇家自己的银库,金银、制钱、珍玩、宝器等等都收藏在这里,皇家要内务府干嘛,就专门干这个。

所以,抛开考试本身,抛开考生的才华,抛开这两次恩科所有的其他目的和意义,单说清朝皇帝对这些考试的重视程度,他们就是应该是成功的,用现代一点儿的话说,他们就“活该”缔造出个康乾盛世。

这就是“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但是,得民心只能说是得大部分的民心,比如说傅山就是称病不参加考试,还有人听说要他考试就直接出家当和尚的,再比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他就极力抗拒,不但自己决绝参加,而且他的朋友参加了,顾炎武从此跟这个人绝交。

另外两个更加重要的附属建筑就是太和殿广场东西两翼的体仁阁和弘义阁了。

体仁阁和弘义阁也跟紫禁城里其他很多建筑一样有过很多名字。明朝初期分别叫文楼和武楼,嘉靖皇帝时期改成了文昭楼、武成楼,清顺治入关后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乔上说:这两座建筑不仅是东西对称,而且式样跟格局上都是一模一样,它们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国财。第一,人才;第二钱财!

乔上说:是啊,当他们回去坐在他们的茅草屋里,回想自己蒙天子特招,到北京见达官显贵,著锦绣文章,吃皇家御宴,他们能做的就剩下一件事,那就是心向朝廷,正好康熙皇帝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清朝像这样的考试总共有两次,第二次是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考中康熙朝博学鸿儒的有一个人叫朱彝尊,几十年后他的孙子朱稻孙也在乾隆朝的博学鸿词科考中一举中地,传为佳话。

这还不算,没考完呢皇上一看到饭点了,卷子待会儿再答,先在体仁阁赐宴。四个人一桌,总共50桌,先上两道茶,然后是四道点心和水果,再就是12道正菜,有南方的,有北方的,吃完了之后再赐茶。这一顿下来,每桌花费400两银子,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才60两。考进士的考生就没这待遇了,自己带着干粮干啃去,没带你饿着去。

考完之后康熙皇帝亲自阅卷,在143个人当中录取了50个人,这么高的录取率,考进也没法跟这个比,几万人中录取两三百人,那得多难。

之前说到有一个叫傅山的人,康熙朝大臣推荐他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他不愿意参加,结果在大清门前哭了个昏天黑地。这个博学鸿儒科考,实际上只是在太和殿举行了一个典礼,后来包括考试和皇帝赐宴都是在太和殿广场东侧的体仁阁。

这一次的博学鸿儒科考从1678年正月开始就有被举荐的各地贤能陆陆续续来到北京,康熙皇帝给发皇粮,照顾他们在北京的一切事宜,包括走亲访友、旅游参观、阅读书籍等等。到了第二年,1679年的阴历三月初一,在太和殿举行典礼之后,博学鸿儒科考试正式在体仁阁拉开了帷幕。

但是在紫禁城里边,大多数情况下“文”显得比较重要,因为毕竟更多武的不会在皇宫里。所以,像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殿试结束之后弥封试卷,领侍卫内大臣点到侍卫,这是事宜都是在中左门。

再不如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外交事宜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远道而来拜见乾隆皇帝,当时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他就让在京城的大臣在中左门收拾了三间值班房接待马戛尔尼。

乔上说:一般考进士的时候,考生们只有很小的一个空间,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这次不一样,体仁阁里给准备了桌椅;进士考试的时候是侍卫监考,拿着武器来回走,还要敲锣,博学鸿儒没有进士监考,给了考生一个相当宽松的考试氛围。

康熙皇帝不仅只出了两道题,而且还给考生们发纸、发笔。现在学生高考哪个不是自备考试工具,包括类似考进士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没听说给发笔的。皇帝给给了这些人绝对的重视,开考之前还宣布了“考试时间不限”,你愿意答多久就答多久,愿意什么时候交卷就什么时候交卷,天黑了也不用怕,皇上给你发蜡烛……

这样的考试制度,恐怕出来清朝之外你上哪儿都找不着。但是你说皇上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些人,这些人比进士优越在哪里?他们的不同之处就是,在清朝刚刚入住中原的时候,他们也许对清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很多人到了参加考试的年龄了,但是一看明朝都灭亡了还考什么,慢慢地年龄大了,一身的才华,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一级一级地参加科举考试,再加上对前朝仍然怀着思念。所以清政府要开恩科,收揽贤能,笼络士心。

在整个太和殿左右两翼的台基下有两座跟太和殿并排的门,东边的叫中左门,西边的叫中右门。

乔上说:这两座门是太和殿的直接附属建筑。

比如说明朝的太和殿大宴,高级官员都是在太和殿里边,而五品一下文官的宴席就只能在中左门,五品一下武官的宴席则是在中右门,因为左文右武嘛。

阅读乔上说6紫禁城攻略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